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悉戲方塊:古今經典雙璧在倫敦——《伊蕾克特娜》與《櫻桃園》(下)


文字|陳建成


(瓦里雅)

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於楊維克執導的《櫻桃園》採用的是史蒂文斯(Simon Stephens)為了這個製作而重翻的新譯本(史蒂文斯此前也為楊維克新譯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佛斯的《我是風》(I Am the Wind))。這個版本保留了原本的四幕形式,但是沒有中場休息,較全文翻譯少了約一千字,且語言質感趨於簡潔經濟,全劇僅長兩個小時。

米契爾與史蒂文生之所以製作《櫻桃園》,原因之一在於2014年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百年,因此兩人想要製作一個與大戰相關的劇本,而預告俄國革命的《櫻桃園》正好反映了世界巨變前的不安與彷徨,甚至兩人亦在當前的英國局勢中感受到類似的不確定感,讓這個製作一方面召喚上個世紀劇變的記憶,一方面也回應到當今多變的世局。


(《櫻桃園》主視覺)

除了翻譯上的精簡有別於原著之外,導演在場面調度上也選擇讓全劇皆設於室內,只有第四幕為空台,前三幕皆讓嬰兒床放置在舞台正中央,以「兒童」為中心的意象不言可喻。除了女主人柳博芙一進門就哭倒在嬰兒床上之外,第三幕結束時聽聞櫻桃園已遭賣出之後亦整個人倒入床上,甚至全劇未出現的溺斃的早夭兒子的形象竟成為此製作的主視覺,加以最後一幕家庭教師夏洛特把布料嬰兒丟到地上的橋段,使得「童年」在劇中不是一去不返,就是早夭或遭棄。

這種基調使得整個製作雖然場景趨向自然主義,追求舞台的細節與細膩的光影變化,但是卻是現實的苦澀多於浪漫的懷舊。特別是將全劇皆鎖於室內,使得原本第二幕的戶外場景也在室內進行,無路可出的感覺更加強烈,而導演似乎也在這個調度上大做文章:原本在戶外遇到的流浪漢,因為調度成室內場景的關係,竟然成了闖入民宅來意不明的陌生人,威脅感倍增。而原劇中遠方的「絃斷聲」在室內場景中也變成突然停電,使得不安感已非在遠方,而是近在眼前。

此外,舞台上將兩道門設置在下舞台左右兩側,凸顯人物不斷穿梭來去,各懷煩惱孤自忙碌的形象。至於《櫻桃園》導演勢必會面臨的問題:如何呈現「櫻桃園」?在此製作中,除了柳博芙在幻想中看見自己的母親時對著觀眾席道白之外,「櫻桃園」在舞台上幾乎成為缺席的意象。



(柳博芙與羅帕金)

這種現實的尖銳感也蔓延到角色的形塑上:主角柳博芙在原劇台詞中即被暗示為男女關係混亂,在這個製作中導演直接暴露羅帕金以及大學生彼佳對她的情愫,而這也間接解釋了羅帕金無法接受瓦里雅的情意,而彼佳在原劇中於第一幕結尾應對安妮雅大聲讚美,在此製作中變成彼佳一語不發坐在嬰兒床上。另外一個出人意表的角色則是僕人雅莎,他不僅粗魯無理,甚至最後將老僕人菲爾斯鎖在空蕩蕩的房間當中,「等死」的最後意象冷酷不留情。


(第一幕結尾的彼佳)

米契爾曾說希望這個製作能夠帶給觀眾驚奇感,如同觀看《櫻桃園》首演的觀眾所感受到的驚奇。當初的觀眾如何感受已經無法得知,而米契爾的製作在史蒂文斯並不追求亦步亦趨的新譯之上,淡化了原劇中抒情與喜劇性的成分,更銳化了現實的尖刻:貫穿全劇的音效正是震天嘎響的機械聲,而櫻桃園的蹤跡則不復可循。

圖片來源: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悉戲方塊:古今經典雙璧在倫敦——《伊蕾克特娜》與《櫻桃園》(上)


文字|陳建成

時值2014年年末,老維克(The Old Vic)與楊維克(The Young Vic)劇院分別推出索福克里斯的《伊蕾克特娜》與契訶夫的《櫻桃園》兩齣鉅獻,希臘悲劇與現代戲劇經典相互輝映,也令人好奇經典如何煥發新貌。


 (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飾演伊蕾克特娜)

伊恩・里克森(Ian Rickson)與知名女星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合作的《伊蕾克特娜》採用的是麥克基尼(Frank McGuinnes1997年的譯本,這個譯本將希臘悲劇譯成當代英語,無論是人物對話或是歌隊台詞幾乎入耳即化,這個製作本身亦著眼在此悲劇與當代社會的關係。老維克劇場被改裝成環形劇場,舞台被四方觀眾圍繞,共謀窺視伊蕾克特納受囚於喪父的苦楚,以及奧瑞斯特(Orestes)復仇謀殺的全程。舞台僅有一扇巨門通往宮殿,另外有一枯樹、汲水機關,並以砂土鋪地,簡練設計脫胎自邁錫尼的實際風土,開頭與結尾的配樂亦採用當地音樂。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悉戲方塊2014年#5:〈平田織佐(五)〉



悉。戲。方。塊:夏季號#3:【立方世界系列】 


「戲劇是世界上最好玩的遊戲」:平田工作坊的觀察筆記



文字︱張家甄

相較於歐美國家,臺灣的藝術教育起步算晚。比起早已納入國民義務教育課程的音樂、美術,戲劇要等到2001年9月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才以「表演藝術」的科目名稱,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但是該科目遲至1996年9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級中學新修訂的課程綱要,才真正開始實施。



在臺灣,藝術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美感素養,提升創造力、想像力。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透過三至九年級的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教學課程,培養學生在藝術表現、審美與實踐學習的能力,

「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欣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理性與感性均衡健全發展」。這顯示出教育單位對於藝術教育的想像還停留在簡介作品、賞析及繳交心得。事實上,所謂的美學也無關乎美醜,而是面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藝術教育應該是培養這種感受力的教育:從感受出發,繼而理解「差異」。戲劇教育不應該只是每週撥一堂課欣賞電影、看場演出,應該要讓學生透過實際參與,以系列工作坊的方式,理解戲劇的本質、構造,以及從無到有的集體製作過程。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2014年夏季號#4:〈平田織佐(四)〉




悉。戲。方。塊:夏季號#3:【立方世界系列】 





無感的當代東京相——平田的《東京筆記》



文/陳建成



平田的《東京筆記》(東京ノート)為其於1994年上演的作品,後來獲得了岸田國士戲劇獎,可被認為是平田「寧靜戲劇」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個作品當中,平田將場景設定在近未來的東京(2004年,相較於搬演當時的近未來),當時歐洲發生戰爭(寫作時平田受到了波士尼亞戰爭與波灣戰爭的刺激),有許多名畫因此到日本避難,其中包含了梅維爾(Vermeer)的畫作。整個戲劇場景發生在美術館的一角,由多組人物的對話交織而成(人物包含一個家族、寄畫的女子與美術館人員、學生、情侶、外遇關係的男女等),主題則圍繞在家庭、戰爭、工作、愛情、藝術以及生活瑣事上。



(《東京筆記》封面)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悉戲方塊2014年夏季號#3:〈平田織佐(三)〉

悉。戲。方。塊:夏季號#3:【魔術師的箱子系列】 


為了活下去,也為了心中的藝術——
從想田和弘的《完全演劇手冊1、2》窺看平田的劇場人生


文字︱張家甄


(《完全演劇手冊1、2》)

        平田透過自然、符合現實對話情境的語言,在舞臺上創造出真實感,勾勒當代生活的面貌。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位擅於描繪時代群像的劇作家,還擁有多重身分:大阪大學教授、青年團團長、三省堂出版社「日本教科書編輯委員會」成員、「日本舞臺藝術基金會」演劇人會議理事長、埼玉縣「富士見市民文化會館」藝術總監(2003-2008)、「日本劇作家協會」副會長、「日本演劇學會」理事、「日本地域藝術基金會」理事,以及「東京藝術文化評議會」評議員,甚至還擔任過行政院政務顧問、國際事務顧問。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悉戲方塊2014年夏季號#2:〈平田織佐(二)〉


悉。戲。方。塊:夏季號#2:【我的書格系列】


追求真實的劇場——平田的《演劇入門》


文字︱陳建成

《演劇入門》一書封面





        平田織佐除了從事創作、導演以及教學之外,他同時也將自己對於創作與教學的思考系統化,成為理論性的文字,讓人得以一窺其創作的核心源頭。平田的理論可謂一以貫之,以發展符合現代日本人會話的口語戲劇,或所謂的「寧靜戲劇」為主,並從這個核心輻射出劇本創作論、演技論與導演論等。這些理論形成了平田所有著作的基礎與出發點,而其精要則結晶成為《演劇入門》以及《演技與導演》兩本書。本文將扼要介紹《演劇入門》一書各章內容,除了劇本創作論之外,書中論及導演及演技部份也將一併介紹。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2014年夏季號#1:〈平田織佐(一)〉














悉。戲。方。塊:夏季號#1:【魔術師的箱子系列】 


重繪寫實劇的疆域——平田 オリザ


文字︱張家甄





較諸西洋劇作家,活躍於國際舞臺的亞洲當代劇作家並不多見。就演出和出版的表現而言,現年51歲的平田オリザ (Hirata Oriza)絕對榜上有名,穩坐人氣王寶座。


臺灣觀眾對於平田並不陌生,這都要歸功於去年的新北市電影節和臺北藝術節,相繼邀請由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以平田和「青年團」為觀察對象,拍攝而成的《完全演劇手冊》,以及由「青年團」製作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登臺。

(劇作家、青年團劇團導演暨團長、東京駒場劇場(Komaba Agora Theater)藝術總監兼負責人、大阪大學傳達設計研究中心教授。致力於「當代口語戲劇理論」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