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悉戲方塊2014年#5:〈平田織佐(五)〉



悉。戲。方。塊:夏季號#3:【立方世界系列】 


「戲劇是世界上最好玩的遊戲」:平田工作坊的觀察筆記



文字︱張家甄

相較於歐美國家,臺灣的藝術教育起步算晚。比起早已納入國民義務教育課程的音樂、美術,戲劇要等到2001年9月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才以「表演藝術」的科目名稱,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但是該科目遲至1996年9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級中學新修訂的課程綱要,才真正開始實施。



在臺灣,藝術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美感素養,提升創造力、想像力。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透過三至九年級的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教學課程,培養學生在藝術表現、審美與實踐學習的能力,

「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欣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理性與感性均衡健全發展」。這顯示出教育單位對於藝術教育的想像還停留在簡介作品、賞析及繳交心得。事實上,所謂的美學也無關乎美醜,而是面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藝術教育應該是培養這種感受力的教育:從感受出發,繼而理解「差異」。戲劇教育不應該只是每週撥一堂課欣賞電影、看場演出,應該要讓學生透過實際參與,以系列工作坊的方式,理解戲劇的本質、構造,以及從無到有的集體製作過程。


對平田而言,劇場有助於人際間的溝通,可說是探索人類精神層面及行為的實驗室。演戲最大的價值是讓我們同在一個空間。而戲劇創作就是從自問「

雖然我和你如此不同,但有沒有可能形成一個共同體呢?」開始,從把自己和他人嚴格區分的這則疑問開始,感受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透過想像去理解這層「差異」。下文則分享我有幸參與平田來臺主持工作坊的記錄和觀察。



2014年4月1至5日,日本劇作家平田 オリザ 應邀來臺主持編導演合一的戲劇工作坊,引導學員從編織臺詞和舞臺演出著手,在舞臺上呈現日常的真實感,同時創造出清楚的意象,讓觀眾身歷其境,由演員和觀眾在觀演過程中,合力完成想像的共鳴。工作坊課程最令我佩服不已的,莫過於平田老師一連串深入淺出的妙喻,講解戲劇原理時,完全不需要用上專業的術語。

為期五天的工作坊,共有30位主修編劇、導演、表演和理論的學員參與。平田老師在工作坊一開始即說明此次工作坊的目標、方式和流程:目標有二,一是引介自己的戲劇論述「現代口語戲劇理論」,二是開發創作原創劇本的能力。課程內容方面,除了最後一天的各組發表和講評,其餘四天課程的進行方式,都是實作(包含戲劇遊戲、分組討論、短景呈現)和講解各半,逐步引導學員理解戲劇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劇作的結構、編劇的技巧、語言背後的意義和脈絡、想像力的極限與調節(觀演關係),以及導演如何從外部對演員施加負擔,適時分散他們過於專注唸臺詞的意識。至於工作坊成果的進行流程,學員在第二天繳交「事件的設定」,經過三輪投票,選出4個事件設定,最後依據個人最想演哪一個,將學員分成4組。接下來的三天,平田在授課和實作引導之外,會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各組討論劇本梗概、(經他認可之後再開始)分工、分配角色和排練,每組在工作坊終日呈現15分鐘的短劇。

平田的教學方式簡潔有效,別開生面,一舉消解了我對創作能不能教、又該怎麼教的懷疑。平田將自己長年累積的創作經驗,整理成系統化又不失參與樂趣的教案。看似輕鬆簡單、好玩的劇場遊戲,如兩人一組丟接球(手上的球依序為假想的棒球、棒球大小的塑膠軟球、假想的排球、假想的超級大球)、現場發放單張劇本,沒有準備時間,讓各組直接在場上讀出臺詞(臨時加詞、安插其他人干擾對話),再讓臺下觀眾猜測劇中人物的關係和當下的情境為何,事實上,分別傳達了以下的訊息:舞臺意象的構成原理,以及臺詞的重要性不在字面意義,而是發話的情境和發話動機。五天的參與過程中,內心小劇場不時歡聲雷動:劇本創作竟然有方法論可用,而且這套教戰守則還能降低創作者寫出爛劇本的風險(原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寫出還不壞的劇本)﹔戲劇竟然是這麼好玩的扯謊遊戲(謊只要圓得好,還能映現真理)。






何謂戲劇

戲劇的本質是以假為真,亦即臺上的演員把假的做得像真的一樣,觀眾明知眼前一切為假卻信以為真。要形成這種觀演的默契,有賴演員在舞臺上透過聲音與肢體,把虛構的想像轉化為真實,傳遞給觀眾,一起達成想像的交流。

那麼平田是如何讓學員親眼見證這個劇場幻術?他先讓兩名學員分立兩側,想像自己正在揮動長繩,再讓其他4人假裝看到真的繩子,一個接著一個從外圍跳進圈繩範圍,所有人都進場後再一一跳離(若有人中途絆倒,就得重來)。透過簡單的跳繩練習,平田道出了奧妙所在:臺上的學員不是想「演好」跳繩的動作,而是真的覺得自己在跳繩,臺下觀眾也覺得他們在看人玩跳繩,大家都看到那條隱形的繩線。這條看不見的線,代表的正是戲劇的基本原理───戲劇,實際上就是一場分享「共有的想像」遊戲。

想像的共鳴是雙向的交流,只要舞臺上能成功地創造出虛構的想像,觀眾就能身歷其境。反之,只要有人無法共鳴,那麼就產生不了傳遞作用。因此,重要的不是在舞臺上做出真的東西;也就是說,倘若故事發生在沙漠裡,創作者的工作並非在舞臺上做出真的沙漠,而是要做出沙漠的意象。

戲劇,是一門仰賴觀眾的想像力而成的藝術形式,因此如何開啟觀眾的想像空間便是作品成敗的關鍵。然而,人的想像力有其限度,如何在不出界的前提下,適時引導觀眾想像力的開闔與栓束,便是創作者的工作重點。欲引導觀眾往創作者的想像靠攏、產生交集時,先要掌握觀眾想像力的極限在哪裡,畢竟,人人對事物的認知、感受、價值觀、想像力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偏大眾口味的戲,會把觀眾的想像範圍估算得小一點,偏實驗性質的就會估得比較大。平田也不忘強調,愈是實驗、前衛的戲,創作者愈要能精準掌握觀眾群的想像範圍。


平田講解「想像力的共鳴」

劇本的構造

相較於電影和影集能夠用特寫鏡頭或閃回技巧(flashback)交代人物內心的轉折或時空流轉,戲劇無法鉅細靡遺地鋪陳起承轉合的一連串事件。戲劇只會呈現部分的場景,其餘的則留給觀眾自行想像。在縮限的時間內(通常是1至2小時),一開始就必須要誘導觀眾的想像力,否則觀眾會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所以好的編劇在一開始,就會把角色、地點、問題(事發狀況)告訴觀眾。至於戲劇的結局設定,平田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例說明,好的劇本是即使大家都知道結局了,還是會想看。重要的不是誰死或誰殺了誰,而是羅密歐和茱麗葉邂逅的過程,以及命運如何左右他們的人生。

坊間的編劇教科書往往先選定主題、再來設計事件,平田的編劇方法則是直接從空間、背景時間、遭遇問題的設定下手:


1. 場所:戲劇不適合發生在太私人的空間,因為說話的對象僅限於自家人(說話的內容就受到侷限,只會出現熟人間的交談)。開放的 公共場所也不宜,否則就為很難出現完整(反覆往返)的對話。最有利於對話發生的空間是半公共空間,既能涵蓋主要的使用群(核心集團),也可以容許其他外人(外部集團、較外圍 的人)自由進出。核心集團與外部人士聚在同一個空間,產生了會話(conversation)與對話(dialogue)的可能,這當中又會牽涉到要選擇何種時機、場合讓外人加入對話。

2. 時間:場合的背景。

3. 問題:設定的時候,必須考慮核心集團的集體命運為何,是誰會煩惱這個問題。問題的設定不能太單純,也不能太複雜,重點是要能引發兩方起衝突的情況。



先設定好這三個要項,再來考慮每場想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要放哪些人進去(是煩惱同一個問題的人、帶來問題的人、將問題複雜化,或是解決問題的人?),又該由誰來傳達訊息?用何種方式傳達?在人物的關係設定上,最有趣的設定是可以互相制衡的關係(剪刀─石頭─布)。人物的考量重點,不在描繪出細膩真實的角色形象,而是人物的功能性:透過人物的進出場時機、資訊的不對等,從而引入核心集團內外的矛盾、人物的今昔落差等等。

平田深諳戲劇的表現形式──無論是事件的揭露、人物的個性及意識型態、人際的關係變化,還是時間的轉換,都只能透過當下的對話才能呈現,也就是說只有在對話成立時,戲劇才成為可能。正如學者斯叢狄所言,戲劇乃模擬現實世界的再造物,映現的就是人際間的關係以及個體與世界的距離。戲劇唯一的媒介是對話,也因此平田才會強調場所的重要性,因為一旦設定了場所為何,對話的內容和產生的時間點,事實上就決定了對話的內容、可能出現的人物。用斯叢狄的話來說,「戲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設定好的」(“the drama is not written, it is set.”)。

堅信戲劇處理的正是當代集體的問題,肯定劇場價值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工作,平田在戲劇創作之餘,還不遺餘力地倡導戲劇的社會性功能,積極投入戲劇教育的工作,致力推廣「藝術乃立國之本」的理念。針對戲劇在現實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平田如此界定:戲劇「趨近真實的無盡排練,在無盡的排練當中,世界的樣貌會愈顯清晰」。撇開戲劇的藝術價值不談,他認為在觀看劇中個體與他者互動的過程裡,分屬不同社群的觀眾儘管不一定同意劇中角色,卻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試圖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夠引發背景相異的觀眾共鳴,促成跨越階級、社群的溝通,從而形構嶄新的社群,這正是戲劇不容忽視的社會性價值。

五天的工作坊,平田言教與身教並重:教學內容上,充分讓學員體驗到「戲劇是全世界最好玩的遊戲」;平田在繁忙的工作日程,為了推廣戲劇的價值,不只走遍全日本,足跡也遍及世界,為戲劇教育走天涯的身影,毋寧是最好的身教。



延伸閱讀

平田オリザ、山岡德貴子著,《gikyoku workshop》。 演劇ぶっく社,2001年。
-----、北川達夫著,《ニッポンには対話がない 学び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再生》。三省堂,2008年。

平田工作坊紀實

http://tobira-project.info/blog_e/oriza-hiratas-workshop-using-performance-art-methods-practical-application.html?lang=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