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20--〈 兄弟鬩牆的戰爭——關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悉。戲。方。塊:第二十回【立方世界系列】




響鐺鐺進入第二十回啦!!!




------------------------------------------------------------------------------





兄弟鬩牆的戰爭——關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文/吳桑妮
今天悉戲方塊不說戲,來談談史詩。提到史詩,大家可能對希臘羅馬史詩的印象比較深刻,不但故事引人入勝,各類天神級的人物時常出現,讓史詩猶如神話一般,其改編的劇本不但流傳至今,好萊塢甚至將它拍成全球賣作的電影。然而史詩並不是希臘羅馬專有的文學類別,今天就要來談談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或許你我也曾聽過這個名詞,但絕對不像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Iliad)(「特洛伊」這個名詞你可能更有感覺)一樣遠近馳名,甚至曾有人問我「你手上那本書是佛經嗎」?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19--〈 從面具和語音實驗出發──彼得•侯《奧瑞斯提亞》的復古形式演出(下)〉



悉。戲。方。塊:第十九回【百變黑盒子系列】









從面具和語音實驗出發──彼得•侯《奧瑞斯提亞》的復古形式演出(下)




  Esme
   
首部曲《阿伽曼農》的歌隊:城邦老人。


        希臘悲劇為相當特殊的戲劇形制,其文本的構成和古希臘劇場空間緊密結合,反映其時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背景。歌隊為希臘悲劇中相當重要的元素,他們代表了西元前五世紀雅典城邦公民的集體意識,體現社群的智慧和集體記憶。同時,歌隊既歌且舞的頌歌可作為場景間的鏈結,對劇情做出評論、反省,使希臘悲劇不只是一個哀傷的故事,反而有許多辯證的空間。在現代改編中,如何找到一個和社會、宗教和政治緊密連結的集體形象,是個難題。對英國導演彼得•侯(Peter Hall)來說,他傾向將希臘悲劇依循形式,做風格化的處理,不指涉特定的歷史時空。因此,1981年於英國國家劇院(Britian’s National Theatre)演出的《奧瑞斯提亞》,依照古制使用十六名全男性演員(其中十二名為歌隊),戴上由賈瑟琳•赫伯(Joycelyn Herbert)所設計,相當簡樸、風格化的面具。歌隊成為集體共相,去除個人特性的安排,令觀眾無法分辨是哪一位演員在說話。侯提到,由全男性演員出演,是為了凸顯《奧瑞斯提亞》中強勢的男性力量。此外,侯更使用東尼•哈瑞森(Tony Harrison)詩意、節奏感強烈的翻譯版本,讓演員探索語音結構和念詞的各種可能,使觀眾得以感受語言中的悲劇力道。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悉戲方塊:#18--〈 政場如情場——邱琪兒的《醉後說愛你》〉


悉。戲。方。塊:第十八回【立方世界系列】






政場如情場——邱琪兒的《醉後說愛你》 >



2008Macdonald於紐約執導的《醉後說愛你》


2011.9.14
文字|成

接續上週介紹的《地獄之神》,本週要介紹另一齣以「後九一一時代」為背景的劇本《醉後說愛你》(Drunk Enough To Say I Love You?)。劇作家卡瑞爾‧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為當代英國劇場界與已故的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齊名的重要劇作家,她的作品不僅在主題上勇於挑戰政治、性別、歷史等尖銳議題,在結構、語言等劇作技巧上也新意迭出,這些特色即使在短小的《醉後說愛你》一劇中仍可窺見。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17--〈 不只是虛構——時事與戲劇的交界〉


悉。戲。方。塊:第十七回【戲聞收音機系列】






不只是虛構——時事與戲劇的交界



《地獄之神》宣傳海報
文|迷

5 September 2011



    在九一一事件將屆十週年的此刻,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回顧這樁堪稱是二十一世紀最難解的當代悲劇。十年前,新聞鎮日不斷重播美國世貿大樓墜毀的畫面,一時間全世界都目睹美國遭到重創的慘烈程度;十年後,傷痛和恐懼逐漸獲得平撫,於今回顧,九一一事件依舊籠罩著一團迷霧(關於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的概述,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悉戲方塊」第一回)。
    事件一旦發生,總是會衍生出更多的事件,進而曝露出更驚人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