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編劇余易勳心中的崖上風景

編劇。余易勳心中的崖上風景
文/余易勳






什麼是《崖上風景》?在定義前,首先要說明劇名如何產生。


在劇本寫作時期決定劇名就一直困擾著我,劇名必須總括劇本意旨,代表我對劇本的態度,又能夠帶有一種(我所喜歡的)風情。或許不難但也不容易決定,不過現在的劇名我挺滿意,雖然稍嫌拗口,但崖上風景字面本身所帶有的想像是劇有療癒性的,這是我喜歡的原因。我沒有試圖瞭解別人如何想像這四個字,或許這種療癒性只對我本人有效吧。畢竟對我來說,從知悉新聞事件到完成寫作之間,我與人物的相處、人物對新聞事件的傾吐,就是種療癒過程,決定題材前,我便是想藉由這個劇本的完成撫慰某種喟嘆,在我心中暗暗地完成一場儀式。因此,在崖上風景之前,我選擇暫代的劇名是《祭》,很直白、很暸然,但卻缺乏某些該具備的風情與隱喻。在確定之前,雖然心中百轉千迴,但劇名定案為《崖上風景》卻是相當即刻的事,說真的,就只是直覺。畢竟直覺無法違抗,但它就剛好具備了(我無法明白解釋的)風情、療癒性及隱喻。



劇本有一部份是關於一對台灣夫妻受到新聞事件的影響,與死去的外國夫妻有所連結;外國夫妻Neil與Kazumi為了死去的兒子跳崖喪生,他們面對著一片壯闊的海洋以及腳下筆直的山崖。從影像看來真是一幅美景無疑。我永遠無法知悉他們當時站在崖上的心情,是否已無暇觀賞美景?而我創造的人物帶著同樣的傷痛,面對著相同的景色,對我來說這是另一次的選擇權。站在崖上是選擇的當口,「崖」是代表新聞發生的地點,「風景」則是跳崖前的美景,保留以文字遙祭的意義,站在崖上所獲得的風景,是種溫和的療癒,我希望人物的傷口能癒合,透過《崖上風景》,那是生命最後的提示與安慰。

因此,我認為任何景色或是某人的笑容、背影、擁抱的溫度,在痛苦時能讓人駐足欣賞、進而獲得撫慰的風景,就是我心目中的崖上風景。

*照片為雲林外公外婆的房間,太久沒踏進,才發現他們在牆上掛上我十幾歲生日的放大相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