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20--〈 兄弟鬩牆的戰爭——關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悉。戲。方。塊:第二十回【立方世界系列】




響鐺鐺進入第二十回啦!!!




------------------------------------------------------------------------------





兄弟鬩牆的戰爭——關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文/吳桑妮
今天悉戲方塊不說戲,來談談史詩。提到史詩,大家可能對希臘羅馬史詩的印象比較深刻,不但故事引人入勝,各類天神級的人物時常出現,讓史詩猶如神話一般,其改編的劇本不但流傳至今,好萊塢甚至將它拍成全球賣作的電影。然而史詩並不是希臘羅馬專有的文學類別,今天就要來談談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或許你我也曾聽過這個名詞,但絕對不像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Iliad)(「特洛伊」這個名詞你可能更有感覺)一樣遠近馳名,甚至曾有人問我「你手上那本書是佛經嗎」?

《摩訶婆羅多》完成時間約西元前四世紀到西元四世紀之間,以梵文寫成,長度約十萬頌(古印度常用的詩體單位,每頌兩行約三十二個音節),為《伊利亞特》加《奧德賽》的十倍、聖經的十五倍,是古文明世界中最長的史詩,不斷唸頌得需兩個星期才念得完。關於這部史詩的創作者——毗耶娑(Vyasa)(又稱廣博仙人)——大概是我覺得這部史詩最有趣的部分之一,他既是作者,也是故事的人物之一:毗耶娑是漁家女貞信嫁給國王前的私生子,無奈和國王生的兩個兒子都沒有留下子嗣即離去,於是找來貞信的私生子毗耶娑與兩位遺孀行房,所生下的兩子持國與般度也就成為未來的國王,而持國的百位兒子、般度的五位兒子間為王位鬥爭的俱盧之戰,即是這部史詩的主要故事線。在關係上,毗耶娑是故事主角們的祖父,然而他卻可以目睹自己的孫子相殘的大戰後,再花了三年寫下整個作品?以邏輯上來說似乎不太可能,而實際上《摩訶婆羅多》的流傳方式就像羅馬史詩,在古代也是被宮廷歌手和民間吟遊詩人以口頭吟頌的方式流傳,雖然大部分的學者們不否定此部史詩中所描述的事件及戰爭,可是人不可能能有這麼長的壽命,毗耶娑這個人物的真實性顯然有待考量。然而,毗耶娑這個名字在梵文同時有「畫分」、「擴大」、「編排」等含意,因此若以此層面來看,使用此名字也頗有道理。

摩訶(Maha)在梵文是偉大的意思,因此書名《摩訶婆羅多》即是「偉大的婆羅多族後裔」,故事主要描述婆羅多族兩後裔「俱盧族」(持國百子)和「般度族」(般度五子)爭奪王位的故事。上述稍微提到,婆羅多族有兩位王子分別是持國與般度。大王子持國因眼盲,國王的位置由二王子般度擔任,然而般度過世時,五子都還年幼,因此王位由眼盲的持國繼任。般度五子成年後,持國有意將王國歸還給般度五子之長子堅戰,沒想到持國百子之首難敵不肯答應,從此開始堂兄弟的王位之爭。

為了保住王位,難敵使出了各種計畫。他建造一座易燃的王宮給般度五兄弟及其母親,之後並縱火燒宮,倖免於難的五子和母親因此流亡在外。流亡期間,五兄弟之一的阿周那贏得比武招親,娶回般遮羅國王的黑公主,從此黑公主成為五子的共同妻子。比武招親事件讓般度五子身分曝光,持國將一行人招回,並分給他們一半王國土地。般度五子在這土地上建造美輪美奐的天地城,持國之子難敵見此又起妒意,設計擲骰子騙局,不但贏得堅戰的王國、土地、財產,甚至其他四兄弟、堅戰自己、以及共同妻子黑公主。不僅如此,一行人最後被迫流放森林十二年,並被要求在第十三年過隱姓埋名的生活,若被發現就要再流放十三年。

第十三年期滿後,堅戰要求歸還失去的土地,難敵堅決不肯。兩邊各自爭取盟友,般度族甚至得到黑天(毗濕奴[1]大神的化身)的幫助,戰爭一觸即發。堅戰為了避免傷及百姓無辜,表示只要歸還五個村莊即可,難敵卻說連針尖大的地方都不給,這最後的導火線導致兩方人馬在俱盧之野開戰。激戰十八天後,俱盧族全軍覆轍,堅戰登基為王。統治三十六年後,堅戰指定阿周那之孫繼承王位,五兄弟和黑公主一起登山升天。

乍看之下,《摩訶婆羅多》好像只是個兄弟鬩牆和大戰過程的故事,但其實這個中心故事只佔全篇幅的一半左右,中間穿插許多神話傳說與寓言故事,其內容涵蓋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意涵,使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兄弟戰爭的故事,更像一部人生的指引,成為印度文化中重要的經典,尤其《薄伽梵歌》更是印度教的所信奉的聖典。《薄伽梵歌》原文出自《摩訶婆羅多》其中的十八章。俱廬大戰的第一天,當雙方人馬面對面、戰爭即將開始之際,在戰車上的阿周那看著對面的家族長輩、師父等熟悉面孔,開始躊躇疑惑為什麼要開啟這場戰爭,並求助於黑天。雖然不像羅馬史詩,天神級的人物時不時出現其中,甚至出手干預事件,印度史詩也不是完全沒有天神出現;黑天就是天神代表,只是祂化身在人間,而不是以神的姿態出現。替阿周那駕戰車的黑天,開始為他述說解釋人生的最高理想:業(行動)瑜珈、智(知識)瑜珈及信(虔信)瑜珈。尤其在信瑜珈中,黑天在阿周那面前現出毗濕奴的原型及各種形貌,讓阿周那看見統一又多樣的世界,相信黑天,也就是相信毗濕奴的力量。阿周那聽完黑天的開導,再也沒有疑惑懼怕地投身戰場。而黑天的這段話包括,不但包含宗教信仰,還有更多關於宇宙、人生等哲理,讓這部《薄伽梵歌》不但是印度教的盛典,其內容對印對社會思想,即使到近代也頗有影響。

就如上述提到的,除了中心故事,史詩還提了很多嚴肅的人生課題,面對中文譯本將近六百頁的厚書,在我們對印度文化、神祇、神話都不太熟悉的狀況下,想要輕鬆簡單的接近這部史詩,真的不是很容易,但稍微聽過這個故事的人,我想都免不了被此故事吸引吧!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就是其中一人。這位英國籍的國際大導演和劇作家尚─克勞德‧卡里耶爾(Jean-Claude Carriere)兩人,在1975年某個夜晚初次聽到這個故事後為之吸引,開始收集資料並改編成舞台劇劇本,布魯克並於1985年搬上舞台。到底布魯克如何改編這部劇本?悉戲方塊下次再告訴你!


延伸閱讀:
1.     將近六百頁可以砸死人的中譯本《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黃寶生譯。貓頭鷹出版社。
2.     印度文化霧煞煞、每個神的名字都長得一模一樣?這本書圖片很多、深入簡出的小書可以幫助剛接觸印度文化的你。《印度史詩神話百科》,潘俊琳著。貓頭鷹出版社。



[1] 毗濕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負責維持並守護宇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