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戲。方。塊:第八回
【立方世界系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贏了戰爭卻敗給群眾的羅馬將軍 ──談莎士比亞《科利奧蘭納斯》〉
文字|吳桑妮
06 July 2011
雷夫‧范恩斯自導自演新片《王者逆襲》 (圖/台北電影節) |
電影《王者逆襲》(Coriolanus)讓英國演員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獻出導演處女作,自導自演詮釋演莎士比亞作品Coriolanus,將古典莎劇對白移植到當代,不但成為台北電影節的閉幕片,更是2011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電影上映前,先來聊聊這部劇本。
Coriolanus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中較晚期的作品,中文翻譯《考力歐雷諾斯》、《科利奧蘭納斯》、以及《英雄叛國記》。故事背景是古羅馬時代。多次為羅馬立下戰功的大將軍凱易斯‧瑪歇斯(Caius Marcius),與敵軍伏爾斯人(Volscians)在科利奧里(Corioli)英勇對戰的勝利,第五度打敗伏爾斯大將奧菲迪斯(Tullus Aufidius),也讓瑪歇斯因此得到「科利奧蘭納斯」的名號。科利奧蘭納斯以英勇的勝利之姿回到羅馬城,成為元老院執政的不二人選,但若要正式取得執政之位,還必須取得人民的同意。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這位將軍。兩位護民官以科利奧蘭納斯太過驕傲自大為由,說服原本已同意的市民改變心意,不但硬生生將科利奧蘭納斯從執政這個位置上扯下來,套上叛國罪名,更進一步將他驅逐出境。無路可去的科利奧蘭納斯,最後決定投靠他的敵人──伏爾斯大將奧菲迪斯。奧菲迪斯滿心歡喜的接納科利奧蘭納斯的到來,兩人並決定一起再度進攻羅馬城。科利奧蘭納斯與敵軍聯手攻打的消息很快便傳回羅馬,貴族與元老院決定讓如友如父的美尼涅斯(Menenius)前去勸說,但科利奧蘭納斯仍鐵心拒絕。後來羅馬再出計,請母親伏倫尼霞(Volumnia)幫忙,伏倫尼霞帶著媳婦和年幼的孫子,穿著喪服前往敵軍陣營再度勸說。母親的請求勸說、妻兒的哀求,果然讓科利奧蘭納斯心軟,決定脫身退出攻打羅馬計畫。科利奧蘭納斯的臨陣倒戈讓奧菲迪斯及伏爾斯人相當不滿,群眾氣憤下拔劍刺殺,結束羅馬將軍科利奧蘭納斯的一生。
《科》劇一般被認為寫於1605年至1608年間,與其它劇本故事來源類似,《科》劇非莎翁的原創劇本,故事取材於諾斯(Thomas North)翻譯羅馬時代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所作《希臘羅馬名人傳》(Parallel Lives)、其中的〈凱易斯‧瑪歇斯‧科利奧蘭納斯篇〉(Life of Caivs Martius Coriolanus),並使用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Livy)的《羅馬史》(Ab urbe condita libri)補充主要細節。莎士比亞並非單純將《希臘羅馬名人傳》中的內容改寫成劇本,他無意重現古羅馬大將軍的一生,反而改編情節,並將當時詹姆斯一世時期(Jacobean England)、1607年至1608年間發生在英國中部(Midlands)的叛亂和糧食匱乏問題,加入劇本當中。
雖然《科》劇就像《哈姆雷特》、《馬克白》等劇本以主要角色為劇名,但不同的是,羅馬大將軍凱易斯‧瑪歇斯並不是傳統莎劇悲劇主角:缺乏大篇幅內心自省的獨白,無法顯現出如哈姆雷特或馬克白等悲劇主角內心明顯且巨大的掙扎;此外,瑪歇斯的為人,也幾乎是旁人的討論形容才能得知。如此一來,我們對這個角色的認識像浮在水面,無法探到底;幾次看似心理衝突的時刻(第二幕中是否要上街尋求市民同意、第五幕被母親懇求不要攻打羅馬),也因為決定下得迅速,情節轉折緊湊,衝突很快被化解。普魯塔克對科利奧蘭納斯的形容,是「易怒且沒耐心的(chollericke and impatient)」,莎士比亞保留這份特性,因此在劇中,護民官以「高傲、脾氣暴躁、態度輕蔑」等理由遊說民眾反對他,本來已接受他的奧菲迪斯最後態度大逆轉,也提及他感受到科利奧蘭納斯高傲輕蔑的態度。但科利奧蘭納斯真的是一位高傲的人嗎?成為一位執政,並不是他的本意,為羅馬屢戰屢勝,這樣的功勞讓元老院及貴族認為他是執政的不二人選,且擔當執政的工作,只是迎合對母親、貴族及上流社會的期望。科利奧蘭納斯是一位將軍,軍人的驕傲和硬脾氣在他身上完全可見,但並沒有貴族想掌握權位的野心。請求市民同意並不是一件困難的行動,但讓科利奧蘭納斯躊躇不前的主要原因,要他披上粗布衣、裸露身體,請求市民為了身上的傷痕而推選他為執政,才是令他難以接受的事。傷痕是勝利的痕跡,但他並不引以為傲,「把應當藏匿起來沒有痛楚的傷疤給他們看,好像我受了這些傷只是為了換得他們一生讚嘆一樣!」說穿了,他所堅持的是自我尊嚴,但軍人的直率個性,反而成為他的致命傷。
相較於略顯單薄的人物塑造,多場群眾場景反而是這部戲的焦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眾力量之大完全呈現在這部戲中。瑪歇斯雖然偉大,但想當執政仍得需要取得人民的同意,甚至後來從政治舞台上被拉下、被放逐、甚至到最後被刺死,亦是群眾集體的力量的結果。群眾本來就是反覆無主見的散戶,劇本中的角色其實也都了解這一點,尤其是兩位護民官們更是大大地利用了這點。奧菲迪斯也很明白群眾的盲目,在第四幕第七場也有提到羅馬的人民「會魯莽地把他(科利奧蘭納斯)放逐,也會魯莽的收回成命」。《科》劇中的群眾不是一般的暴民(mob);相反的,他們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如第二幕被尋求同意的市民,其實每個人對科利奧蘭納斯的印象及意見略有不同,有正有反),又容易被煽動(市民們接著被護民官說服科利奧蘭納斯對人民的態度是如此驕傲又輕蔑,不適合當執政,市民不但聽信並同意找更多人一起反對),使得他們走向分歧與苦難。群眾們亦不是聰明的。第一幕開始為了民間的饑荒和穀糧缺乏問題,民眾暴動不安,並抱怨貴族的倉庫堆滿穀粒卻無視庶民的痛苦,美尼涅斯為了平息眾怒,講了一個肚子的寓言:身體其他器官向肚子抱怨,每個部位各司其職,只有肚子無所事事只知容納食物。肚子回答,因為他是身體的的倉庫與工廠,將食物精華轉化其它能量傳達到各器官部位,自己只留下糟粕。美尼涅斯暗示市民就像抱怨的器官,忌妒上層貴族與元老院間的地位,讓這則寓言戴上貴族和庶民間分化的面具。但是,這則寓言在邏輯上有所缺陷,畢竟人民不像四肢等器官實際依附在身體上,人民也是獨立的個體需要糧食填飽肚子,《科》劇中的市民沒有認清寓言與現實間的距離,接受了美尼涅斯的說法。
《科》劇中的人物關係,也是這部劇本中有趣的部分,尤其是科利奧蘭納斯與母親、科利奧蘭納斯與敵手奧菲迪斯兩組,最耐人尋味。科利奧蘭納斯的母親伏倫尼霞在此劇中扮演關鍵角色。俗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女人」,科利奧蘭納斯背後的女人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的母親。當科利奧蘭納斯受封名號回到羅馬,出來迎接的是母親伏倫尼霞;科利奧蘭納斯猶豫是否上街拜票、接受執政職位,伏倫尼霞苦口婆心分析並勸說;科利奧蘭納斯投奔敵營,準備回攻羅馬,也是伏倫尼霞帶著媳婦孫子求情,才使得兒子回心轉意。在一般的故事裡,「背後的女人」這個角色是妻子在扮演,而有趣的是,當母親伏倫尼霞進行這些行動時,妻子維琪莉霞(Virgilia)幾乎都在場,卻只待在一旁默不出聲,科利奧蘭納斯也鮮少在母親面前與妻子互動。伏倫尼霞對科利奧蘭納斯的影響力之大,或許是出自對母親的尊重,但也或許就是個媽寶(mommy boy),完全服膺於母親的強大的掌控(dominiation)。伏倫尼霞嚴母的形象、強硬的態度從他對兒子的教育即可看得出來,第一幕妻子維琪莉霞的朋友提到孩提時的科利奧蘭納斯捉蝴蝶,一氣之下把蝴蝶撕碎的往事,對於這樣慘忍的行為母親也只是回應「他父親也是這樣的脾氣」;伏倫尼霞也在第四幕對兒子說過「好兒子,你曾經說過,當初你因為受到我的獎勵,所以才會成為一個軍人;現在請你再接受我的獎勵,做一件你從來沒有作過的事吧!」、「你的勇敢是從我身上得來的,你的驕傲卻是你自己的」。從這幾句話皆可窺看出,伏倫尼霞對兒子的掌控也有一定的自信,對於兒子是否接納自己的話,亦有所把握。
至於科利奧蘭納斯與奧菲迪斯的關係又更有趣了。第一幕科利奧蘭納斯再度攻打伏爾斯人,第五度打敗奧菲迪斯,吞下敗戰的奧菲迪斯在第一幕最後忍不住表露對科利奧蘭納斯氣憤之情:
…瑪歇斯,我已經跟你交戰過五次了,五次我都被你打敗;要是我們相會的次數就像吃飯的次數一樣多,我相信你也會每次把我打敗的。天地為證,要是我再有機會當面看見他,不是我殺死他,就是他殺死我。我對他的敵視已經使我不能再顧全我的榮譽;因為我既不能堂堂正正地以劍對劍,用同等力量取勝他,憑著憤怒和陰謀,也要設法叫他落在我的手裡。
這段話完全表明奧菲迪斯對瑪歇斯如此敵對。然而,當瑪歇斯第四幕跑向伏爾斯人的陣地,第五場直接闖入奧菲迪斯家中廳堂,自揭身分並說明自己的處境即表達合作的意願,看到死對頭的奧菲迪斯,曾經撂下「要是我再有機會當面看見他,不是我殺死他,就是他殺死我」的誓言似乎頓時煙消雲散,聽完對手的一番話反而這樣回應:
啊,瑪歇斯,瑪歇斯!你所說的每一個字,已經從我心裡薙除了舊日的怨恨,不再存留一些芥蒂。……我告訴你,我曾經熱戀著我的妻子,為她發過無數摯情的嘆息;可是我現在看見了你,你高貴的英雄!我狂喜的心,比我第一次看見我的戀人成為我的新婦,跨進我的門檻的時候還要跳躍得厲害。
看見科利奧蘭納斯比娶回愛人還興奮,這樣的表白透露不少弦外之音。然而奧菲迪斯也並不單方面的一廂情願。即使想復仇,科利奧蘭納斯大可想其他辦法,他不是不了解奧菲迪斯與他的宿怨有多深,卻仍大膽冒險賭一把。兩大將軍有同樣的英雄氣概、男人間的惺惺相惜,明明是仇敵,若科利奧蘭納斯退縮害怕前往敵軍陣營,就會失去與奧菲迪斯面對面的機會,而奧菲迪斯開心且露骨接納,更確認兩人彼此的心思。
相較莎劇其他作品,不得不承認《科》劇的確冷門許多,搬演的機會也較少。電影《王者逆襲》在台北電影節已售罄,向隅的朋友或許可以等等看未來是否有上院線的機會。法國舞台劇導演夏爾提(Christian Schiaretti)曾在2006年於國立人民劇場(TNP,Théâtre National Populaire) 搬演過此劇,下一期則來聊聊他是如何詮釋這位羅馬將軍叛國故事。
註:人物譯名及劇文翻譯,參考朱生豪的譯本《英國叛國記》(世界書局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