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悉戲方塊:#10--︰陸帕的劇場情書——寫給波蘭「當代劇院」和當代劇場


悉。戲。方。塊:第十回

 【戲聞收音機系列】
本期與台北藝術節很有關連,務必把握收聽!











陸帕的劇場情書——寫給波蘭「當代劇院」和當代劇場

文字‧翻譯|迷
16 July 2011
陸帕


    今年的臺北很波蘭。
    繼今年臺北國際藝術節邀請歐陸當紅的波蘭導演瓦里科夫斯(Krzysztof Warlikowski)帶來甫於2009年轟動亞維儂藝術節的作品阿波隆尼亞》((A)pollonia),臺北藝術節策劃團隊再度端出波蘭劇場大師的菜式——陸帕Krystian Lupa)的《麗特、丹妮、佛斯》(Ritter, Dene, Voss)。

波蘭「當代劇院」外觀
    提起波蘭劇場即使是戲劇相關科系的學生,第一時間浮現腦海的名詞不外乎葛羅托斯基(Jerzy Growtoski, 1933-1999)與「貧窮劇場」、康鐸(Tadeusz Kantor, 1915-1990)的「死亡劇場」。一般而言,大家對波蘭的當代劇場並不熟悉,藝術節的策劃團隊在今年陸續邀請這對師徒訪臺,可謂替臺灣打開一扇波蘭之窗。即將於下週亮相的《麗特、丹妮、佛斯》是陸帕在1996年推出的作品。

    陸帕是瓦里科夫斯的指導老師,上承康鐸,卻提供了我們在康鐸、威爾森Robert Wilson)那種作者論式之世界觀以外的視野。他喜歡從小說取材,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性和哲思,並讓久經使用的物件成為舞臺上的道具。陸帕將現有的文本及物件回收再利用,藉此在劇場中探索「過去」的雙重性。陸帕在2009年獲頒「歐洲戲劇獎」,得獎的理由是其擅用舊元素和沉穩內斂的方式,讓舞臺慣例和小說文本成為新的開端,使人得以在劇場中重新認識作品的底蘊和深義(註1)。

    回到本文的標題之前,必須先說明一下陸帕之所以寫這封信的緣起。2007年適逢波蘭「當代劇院」(Wrocławski Teatr Współczesny創立六十週年,時任劇院總裁暨藝術總監的梅森內(Krystyna Meissner)回顧劇院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與變革,反思戲劇在消費時代遭遇到的挑戰——在這個商品流通迅速、物品用過即丟、市場規則凌駕文化之上的世界中,舊有的價值和評判的準則遭到質疑、藝術成為商品、名聲高低取代藝術準則決定價值的有無。有感於上述的轉變,梅森內決定寫信給許多戲劇創作者,拋出下列問題,希望聽取更多的看法:

波蘭「當代劇院」2001年推出由瓦里科夫斯執導的
莎拉‧肯恩《清洗》
一、對波蘭劇場的看法為何?
二、樂見今日的波蘭劇場有什麼樣貌?在六十週年之際,對我們的劇場有什麼願  景?

梅森內的提問不只是「當代劇院」這座古老卻又努力保有當代感的劇院在劇目的選取、製作的走向這些層面無法迴避的問題,其實也反映出波蘭的當代劇場身處消費時代該何去何從的現象。陸帕和瓦里科夫斯這對師徒都收到了這封信。而本週要跟熱愛戲劇、準時收看「悉戲方塊」的讀者分享陸帕在該年六月六日寫給梅森內的回信。


From: Krystian Lupa
To: Teatr Współczesny

19:22 2007-06-06

    要在幾年前說說當代劇場、「當代劇院」應該會是什麼模樣,確實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察覺到我們置身於諸多轉變的過程裡頭,其中我們覺得極為重要的是,這些轉變不只發生在劇場語彙方面,也擴及到戲劇性的問題……或者,說得再深入一點就是,劇場能不能捕捉到人類的問題。劇場似乎又再度是用以體驗、闡明人性的一種活生生、獨特的工具。對此,我們期待的更多,而我們慣稱為嶄新的真實之劇場,這一波新劇的浪潮更加深了我們對劇場的期待。我們期待一次爆發,渴望隨時隨地挑戰劇場的可能,熱切地探索未知。今天,愈來愈多人相信沒有其他東西能取代這樣的爆發。我們完全處在喪失了「革命」的可能這樣一個創作的時期,然而這絕非敗陣。藝術家應該尋找即將來臨的事物……而他們不知何故,總是採取匆促的作法,而即將來臨的事物一點也不倉促。好吧——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置身在巨大形變的烈焰當中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感受到自身的匆忙,也會慶幸自己能夠參與這麼重大的時刻。同時,藝術家在察覺到現實並未吞噬掉他們的直覺也沒有讓他們變得渺小的時候,會深感幸運。的確,此刻的現實(我想到的不單指政治現實)的確很奇異。就好像我們剛發現的真實已經不再發出聲響……減弱了共鳴……沒錯,不論是政治的或是藝術家與現實相抗衡的觀點來看,當今的現實似乎對藝術並不友善……在這層意義上…有時會發生現實淹沒了進行中的藝術創作程序或者使之顯得過時的情形。因此,我們到底該追求新風貌或是傾聽這個變動的世界,還是更加仔細地傾聽那些我們早已著手進行的計劃?也許我們並不是因為跟不上時代潮流而漏失了機會,而是因為我們急於跟著直覺走,思考也太過淺薄所致。然而(經常發生),我們看起來又像是受「前衛的空虛」(avant-garde emptiness)之害的人——我們從深處中伸出雙手捉住新東西,但是那既不是現實,也不是奧秘本身——重要的是現實的奧秘。在我看來,

不論是波蘭劇場或是其他國家,當代劇場的藝術家,該怎麼說……關鍵在於能夠傾聽彼此的藝術家應該要發起請願活動。我一直覺得有些痛苦,甚至伴隨著一絲愧疚,我認為我們做不到像過去那樣深刻地把我們的直覺貫徹並引入戲劇生命之中了。作品就是關於我們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產物,但是一旦它們展現在眾人眼前——就成為一種觀看的工具(instrument of seeing)。在我的印象中,透過我們的作品來觀看當今的世界,總會有受誤導的感覺……我沒有錯認,但是我們應該要試著更進一步——不是在其他地方,而是從我們早已開始做的東西著手……今天我們擁有為數眾多的年輕導演,當他們互相評斷彼此的作品,你可以從他們激進、無情的評論裡面同時聽到對於劇場的洞察和夢想,亦即毋須透過說故事就能討論起現實,並且能夠透過動作加以表達、揭露或告白……然而,我們自己在著手工作的時候,很輕易地就會因為反覆、持續的前衛聲響感到滿足……而依循一股深度的創作與轉化的探索還在一堵薄牆之外,等候有心人踏上旅程……在波蘭,有幾家劇院企圖將自身定位為當代劇場的試驗場,無疑地「當代劇院」正屬此類。我希望「當代劇院」能在如此艱困的時代,擁有一個專注的環境;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生出勇氣與堅持;擁有批評與友誼、搏鬥與討論……依循探索的欲望,不因成功而自滿。當然,成功是不可或缺的。


.


翻拍自Jubilee Newspaper: Wroclaw, 8-9 IX 2007, pp. 58-9.


陸帕於2003年執導The Dibbuk
翻拍自Jubilee Newspaper: Wroclaw, 8-9 IX 2007, p. 54.


12009年「歐洲戲劇獎」陸帕獲獎的理由,見官網:   http://www.premio-europa.org/open_page.php?id=893

延伸閱讀:
紀蔚然、耿一偉等,〔特輯〕〈奧地利文學標竿與破壞者──湯瑪斯‧伯恩哈德〉, 《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六月號。
Allain, Paul. Gardzienice: Polish Theatre in Transitio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Braun, Kazimierz.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ish Theater from the Elev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Lewiston, N.Y. : E. Mellen Press, 2003.
Cioffi, Kathleen M. Alternative theatre in Poland, 1954-1989. Amsterdam, Netherlands :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Miklaszewski, Krzysztof, ed.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New York : Routledge, 2002.
Saller, Tom, ed. Theater, Vol. 34, No. 3: Witold Gombrowicz’s Century, November 2004.
-----. Volume 33, Number 3: Poland's Old and New Masters, Fall 2003.
Wrocławski Teatr Współczesny 官網:http://www.wteatrw.pl/en/index.xml
Wrocławski Teatr Współczesny, ed. Jubilee Newspaper: Wroclaw, 8-9 IX 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