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30--〈挪用與反詰——畢希納的《沃伊采克》〉



悉。戲。方。塊:第三十回【立方世界系列】 




 ------------------------------------------------------------------------------








挪用與反詰——畢希納的《沃伊采克》  〉











2000年由Tom WaitsKathleen Brennan Robert Wilson
共同創作的《沃伊采克》。圖片出處:http://www.antilabelblog.com/?p=2151


文字︳迷



 8
 December 2011


    相信只要是看過今年九月由法國導演狄麥可(Franck Dimech)執導的跨國製作《沃伊采克》,對演出的畫面和氛圍一定還記憶猶新。本週「悉戲方塊」登場的主角,正是這個廣受當代導演青睞,搬演不輟的經典劇本。




《沃伊采克》(Woyzeck, 1836)是畢希納(Georg Büchner1813-1837)的遺作。劇本取材於1821年發生的社會事件:沃伊采克,一個當過理髮師、士兵的萊比錫男子,四十一歲,因為謀殺了情人,於1824827日被處決。這個事件在當時引起廣泛的討論。在受審期間,克勞斯(Johann Christian August  
Clarus)醫生接手這個案例,由他負責判定沃伊采克是在神智清醒,還是精神失常的情況下,犯下謀害的罪行。


畢希納從克勞斯的兩份報告書裡,挪用了許多細節:舉凡沃伊采克的心理狀況,包含迷信、夢、幻象和與之有關的聲音與日常行為,還有他的軍旅生活、和人在公開場合打架、目睹情人與別的男人共舞等等。但是畢希納並未全盤接受
克勞斯的態度;反而採取了批判的角度,重新思考此一案例畢希納透過克勞斯的報告所提供細節,創作《沃伊采克》,向醫療與律法的專業能力提出質疑(Gutherie 1998: xvi)。



《沃伊采克》是一部未完成的劇作;在不同的版本中,場景次序和結尾各異。歷來對此劇的看法莫衷一是:有的將之視為狂飆運動劇作的沿續,有的因為此作的社會議題,視其為早期的自然主義戲劇,有的將之奉為表現主義劇作,甚至是荒謬戲劇的先驅(Gutherie 1998: xxii)。上述的分類皆涵蓋了此劇的某些特點,卻仍無法完整地描述畢希納在此劇中所成就的影響。

    此劇最為迷人之處,即在其劇文中的矛頓與對立。由劇中出現的人物來說,除了沃伊采克、上尉、醫生、鼓手長、瑪莉(Marie)、安德列斯(Andres)、士兵、警官之外,還出現了貨攤老闆、猶太人、祖母、傻子卡爾(Karl the Town 
Idiot)和學生等人,這些根本不會在原本的社會事件裡出現的角色;如此的人物設定,虛實交錯,其中的傻子一角,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經常出現在莎劇中的傻子。又,由劇文而言,在社會地位上屬於邊緣人身份的沃伊采克,「是和不是:究竟由不是構成了是,或者,是構成了不是?」[1]這樣的哲學思索,竟由沃伊采克之口道出;關於永恆的概念也出現在上尉與沃伊采克的日常對話當中;此劇的對話既口語,同時又揉雜了詩意與形而上的思考。由本劇的創作素材來看,除了克勞斯的報告,畢希納引用了聖經的一些段落,還有德國的民間歌謠。根據上述的設定,《沃伊采克》不僅僅只是一個社會寫實劇。



    畢希納挪用克勞斯的關鍵報告,試圖藉由虛實交錯的劇文,解構克勞斯狀似明確、理性的「客觀」視角,重新審視克勞斯背後所代表的「偽」客觀科學、理性分析及其所具有的合法性:如果啟蒙精神所提倡的理性與科學,不如預期那樣可以帶領人從極權、迷信與迷思之中得到解放,走向自由與平等的道路,那麼啟蒙所推崇的理性主義,其合法性及合理性何在?畢希納透過《沃伊采克》一劇旨在提出對文明價值、社會體系的質疑,亦即「為什麼人性沉淪到新的野蠻形式,而不是踏入一個真實的人性狀態」[2]

畢希納透過不算英勇的(unheroic)不符合於傳統對於主角的認知沃伊采克角色,探討一個平凡人受制於群體暴力、社會所形塑的「真實」、道德、秩序、關於人與世界的認知,當這樣一個平凡的人物面臨到存在的問題,如果連科學、理性,甚至是宗教都無法給予他解答,那麼他該何去何從?處在理性思維/感性直覺、肉體/精神、自然/文明這樣的二元對立之中,人又該如何抉擇?因此,《沃伊采克》正是一則「人」的悲劇。

德國導演David Bösch 2008年執導的《沃伊采克》。
圖片出處:


[1] 此為筆者自譯,原句為: “Yes and No: did No make Yes or Yes make No?
出自Mueller, Carl Richard. trans. Georg Büchner: Complete Plays and Prose.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3, p121.以下提及的「原文」皆出自此版本。

[2] 此為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1895-1973)和阿多諾(Theodor Adorno, 1903-
1969)二人合著《啟蒙的辯證》一書中的提問。「啟蒙的辯證」此一概念與《沃伊采克》的關聯,詳見Richard T. Gray的專文論述:“The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in Büchner’s Woyze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