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25--〈簡介西方的《摩訶婆羅多》〉









悉。戲。方。塊:第二十五回【百變黑盒子系列】 




 ------------------------------------------------------------------------------



 〈 簡介西方的《摩訶婆羅多》 〉





文/吳桑妮

在上一篇中提到,史詩《摩訶婆羅多》除了紙本上的文學經典,在印度當地也時常以表演藝術的方式呈現其故事內容,包括舞蹈、戲劇、甚至電影、電視劇等。今天來聊聊搬上西方舞台的《摩訶婆羅多》。
1975年的某天,英國籍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和法籍劇作家尚─克勞德‧卡里耶爾(Jean-Claude Carriere)從梵文教授口中聽到了這個故事,為之著迷,決定把這個史詩故事搬上舞台,與西方觀眾分享。兩人開始收集資料、閱讀書籍,甚至跑了好幾趟印度。卡里耶爾在1976年開始著手撰寫劇本初稿,並在82年秋天完成草稿,再經過兩年的修改和演員的練習,1984年導演布魯克開始九個月的排練,並於1985年亞維儂藝術節中首演。其後布魯克將劇本翻譯成英文,1987年至88年間於世界六個國家巡演。台灣有幸可見中文版劇本,則要感謝林懷民的翻譯[1]


卡里耶爾的劇本改編大部分仍是依照史詩內容,保留主要故事線及人物角色(共約16人),刪減次要情節及其他枝節故事。原來的史詩編排共有18個章節,在卡里耶爾的劇本中發展成三大部分,分別為「骰子戲」、「放逐林中」以及「大戰」,每個大部分下面針對故事內容再做小主題區分,譬如「青年時代」、「婚姻與王國」、「萬王之王」等等26場戲。在形式上,卡里耶爾做了一個改變。依照史詩內容,般度族(中譯劇本為「潘達閥」)在大戰18天後得到勝利,堅戰當上國王並統治了36年,最後上天國前將王位傳給阿周那(中譯劇本為「有修」)之孫繼絕,之後再由繼絕之子鎮群繼位。史詩的開始,是由歌人厲聲在林中仙人的聚會上,提到自己在鎮群王的蛇祭大會上聽到護民子講述毗耶娑(中譯劇本翻譯為「廣博」)創作《摩訶婆羅多》的故事,而護民子則是在蛇祭大會的間歇時間中,奉老師毗耶娑之命向鎮群王講述。厲聲依仙人們的要求,不但解釋了鎮群王舉行蛇祭的起源等,並開始講述護民子所訴說《摩訶婆羅多》的故事。這段層層關係的情節,卡里耶爾並沒有採用,只保留史詩創作者廣博這一人物。傳說史詩的完成是由作者毗耶娑(廣博)口述、象頭神(中譯劇本為「歡喜天」)在旁記錄,而史詩在歷史上的流傳一開始是以歌手於民間傳頌的方式。因此,劇本不但保留象頭神在廣博身旁撰寫的部分,更安排一個角色「男孩」跟在廣博身邊,男孩不但代表婆羅多族後代,更是廣博將史詩故事講述呈現的對象,就像是史詩流傳方式的呈現。
雖然卡里耶爾將史詩內容精簡只保留故事,但仍力求保留史詩原來的味道。卡里耶爾在劇本的序中提到:「我們多次嘗試以非常戲劇化的場面──衝突的場面──來開場。但每一次,我們都感到家族的神話性的起源,那些遙遠的仙人的冒險和欲望,都不可或缺,即使在主角登場前要表演四十分鐘才交代得清楚,我們仍決定從頭說起。」這樣的堅持不但讓故事的前因後果保留下來,脈絡清楚,角色人物個性鮮明。然而,畢竟是西方人改寫的劇本,史詩中原來濃濃的印度味減低了不少,關於宗教意涵、天神、神話等內容也相對被削弱(並非完全忽略,但存在感降低不少)。譬如,黑天是印度大神毗濕奴[2]的化身、般度五子也是神仙的後代、毗濕摩[3](中譯劇本為「皮史麻」)更是是恆河女神所生,但在劇本中這樣的訊息只是交代身分背景、成為情節的一部分,並未如史詩中時常強調,譬如在史詩中常見「恆河女神之子毗濕摩」、「正法神之子堅戰[4]」等詞句;黑天甚至在史詩中展現毗濕奴神的原貌(關於此,於下段繼續討論)。卡里耶爾讓這些人物就像一般正常人,有生死、有疑惑、有苦樂,即使他們具有非凡人的力量或背景,但都化成劇情或是個人特質的一部分,降低了他們本身具有的神性。
〈薄伽梵歌〉是卡里耶爾為精簡故事而削弱史詩意涵的另一例。大戰開打在即,有修對於同胞相殘開始感到困惑,黑天替他解疑並勸說的部分就是所謂的〈薄伽梵歌〉。〈薄伽梵歌〉原文出現在史詩第六章〈毗濕摩篇〉裡第2040節,內容除了闡述人生最高理想「業、智、信」三種瑜珈彼此間的關係,黑天最後現出印度大神毗濕奴的原貌,有修因此在祂身上看到世界宇宙,因此對黑天的話沒再有任何質疑;因此,〈薄伽梵歌〉同時也包括「黑天崇拜」的內容。也就是說,〈薄伽梵歌〉這部分除了是黑天對有修心裡喊話、堅定信心,更解釋人在世該有的行動、信仰、規範等等。〈薄伽梵歌〉這樣的印度聖典,是世界上印刷第三多的書籍(僅次於《聖經》、《道德經》),在劇本中卻被刪減不少。雖然第三部分「大戰」中有一場戲就被稱為「薄伽梵歌」,但〈薄伽梵歌〉中真正的內容在中文譯本中只有兩頁多。黑天述說的部分,反而以舞台指示取代,並沒有實際在舞台上說出來:

黑天:有一個方法可以免除這劑毒藥。
有修:什麼方法?

黑天改變了他的語氣。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黑天帶領有修穿過糾纏混亂         的幻象之林。他教導他古老瑜珈的智慧,以及神秘的行動之道。在兩軍對峙,準備廝殺之際,他講了很久,很久很久。

有修:人一生下來就步入幻象之中。人生本來就充滿幻象,怎麼能夠獲得真理?

黑天領著有修慢慢穿經他靈魂的纖維,向他揭示他生命最深刻的活動,以及他真正的戰場。在那個戰場上,不需要戰士也不需要弓箭,每個人必須孤獨作戰。這是至高的奧秘。他為它顯示全部的真理,他教導他如何去開啟大千世界。

雖然在故事前面已經提過黑天是神的化身,但在這裡並沒有舞台指示如梵歌原文讓黑天顯示神的原貌,而是接下來藉由有修的口,說出在黑天身上看到的樣貌以及宇宙世界:「啊!我算不清你有多少嘴巴,多少眼睛,多少珠寶,多少衣裳,多少武器。……我看見你,我看到了整個宇宙。……從你的身體,我看到生與死,我看到了寂靜。」觀眾/讀者若不了解史詩或〈薄伽梵歌〉,可能不會理解有修到底看到了什麼。此外,〈薄伽梵歌〉的內容在史詩其他地方再度被強調,在史詩第十四章〈馬祭篇〉中,大戰已經結束,有修請黑天再次講述〈薄伽梵歌〉,因為當時大戰在即,沒有心情好好記住其內容。黑天不但訓斥有修,也表示不可能再複述一次(有修忘了〈薄伽梵歌〉內容、黑天不肯再說一次,這段有出現在劇本中,但也縮減成黑天與男孩對話過程中的兩句話),但仍為了有修講述一些傳說、聖者的對話等。此段(第十四章中第1650節)被稱為〈續歌〉,為〈薄伽梵歌〉的續篇。然而,第十四章整篇都未收入在劇本裡,這樣的編改雖然少了很多〈薄伽梵歌〉(甚至包括史詩)中所傳達的訊息,但卻讓劇情聚焦,亦不流失故事中的主要情節發展。
故事的尾端,同樣的劇本為了讓故事更聚焦而做了許多刪減,譬如在劍床上的皮史麻在臨終前對已經登基的堅戰講了很長一段話(在史詩原文中,包括第十二章〈和平篇〉及第十三章〈教戒篇〉),但在劇本中也只剩下廣博對男孩說:「他(皮史麻)躺在箭床上,對堅戰說了很久的話。……他把艱難的為王之道,以及人類種種奧妙的行為,通通教給他。」面對登上王位卻良心不安的堅戰,皮史麻甚至建議堅戰舉行馬祭[5],因此史詩的第十四章便是描述馬祭之事,然而此章內容也未出現在劇本情結中。原史詩中此幾章(第十二到十四章)對於故事發展較沒有太大的推進,尤其皮史麻對堅戰大篇幅的演說,內容包括宗教、哲學、社會階級、個人責任等深奧的論述,而〈馬祭篇〉中的〈續歌〉為〈薄伽梵歌〉的續篇,因此可以猜想卡里耶爾為了故事節奏而做的取捨,但也失去史詩想傳達的原始奧義。
然而在劇本故事的最後,對於其他人物的交代卻又太過輕描淡寫:黑天突然被沒來由的獵人射中腳而死亡;孔悌、甘陀麗和持國三位老人家在森林的河邊,被森林大火吞沒。雖然符合史詩中的情節,原本在史詩中的重要內容也以幾句話出現在劇本中(譬如:史詩中描述黑天國家之亂,劇本中黑天死亡之前曾說出)。而般度五子與其妻子最後上天國的過程,在原本史詩為兩大章,也縮減成整齣戲劇中的最後一場戲。單就劇本內容而言,卡里耶爾將故事「從頭說起」的精神,到了尾端似乎變的萎靡,幾乎是簡單「帶過」方式、「交代」內容而已。劇本能量從一開始的鋪陳,到第三部的大戰達到顛峰,戰爭的結束彷彿也是劇本能量的結束,劇本變得虎頭蛇尾,有點可惜。
初次接觸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挫折感不小。雖然瞭解這部作品對印度人民影響有多大(試想像: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多麼根深蒂固;三國演義、水滸傳、或甚至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故事多麼耳熟能詳),但在對印度宗教、神話故事、印度歷史文化等完全不熟悉的狀況下,想從史詩進入這「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的確頗有難度,然而,劇本版會是下手的好目標。卡里耶爾直入故事核心,劇本保留最精彩、最重要的情節。史詩所想傳達的真正意涵、告訴世人的教誨,雖然在劇本中未能完整傳達呈現,但仍能在劇情中、人物對話中窺得一二。


想知道更多關於《摩訶婆羅多》的世界:
   《摩訶婆羅達》,尚─克勞德‧卡里耶爾著,林懷民譯。聯合文學出版。(劇本中譯本)
   《探索「摩訶婆羅達」的世界》,王旭蓉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士畢業論文。(將史詩主題、劇本角色、演出形式、甚至中文──包括散文故事版──版本,做了完整初步介紹。)
   《《摩訶婆羅多》導讀》,黃寶生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用讀完十萬頌,看完這本也可知所有人物、章節內容。除了自己的分析見解,亦收入幾位國外學者論文。)
   《印度史詩神話百科》。貓頭鷹出版社。(超級可愛的參考書呀,不然我哪知道毗濕奴是誰……)

想知道彼得‧布魯克怎麼製作這部戲:
   Peter Brook and the Mahabharata: Critical Perspectives. David Williams, ed. Routledge. (布魯克製作這部戲包括巡演等記錄及訪談、評論)
   《布魯克》,王婉容著。生智出版社。(介紹布魯克劇作風格、戲劇及導演理論等。)



[1] 關於名字的譯名。由於林懷民的譯名與手上幾個關於史詩書籍裡的譯名,有幾個名字不盡相同。為了尊重各方譯著,第一次提到會將兩者皆列出來,之後則擇一列出。
[2] 毗濕奴(Vishnu)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負責維持並守護這個宇宙。有則神話曾提到,宇宙每次毀滅後,毗濕奴就將宇宙放入自己的肚內,然後睡在千頭之蛇上。睡醒之後便開始思考如何開創新的宇宙,此時會有朵蓮花從肚臍上出現,蓮花又生出另外一大神梵天,梵天便開始下一次宇宙創造,宇宙再次形成。毗濕奴有十個著名的化身,除了在本詩中提到的黑天,另一個耳熟能詳的人物是「佛陀」。
[3] 即是中譯劇本中的「皮史麻」,以輩分來說是般度族和俱廬族兩方的伯公。
[4] 堅戰是母親貢蒂招喚正法神閻摩所生的孩子。閻摩是掌管地獄的死神,負責死後審判,所以被稱為正法之神。也因為是正法神之子,堅戰在史詩中也常強調他具有正義、正直等性格,也因此俱廬族在史詩中常提到「正法是站在般度族那一方」。
[5] 馬祭過程,是讓祭馬向東方放行一年,國王軍隊在後面跟著前進。祭馬跑到其他國家,該國必須表態順從或開戰。若成功降服祭馬所到之處,此國國王即可獲得好名聲。堅戰最後順利降服祭馬所到之國,眾神也相當滿意,堅戰才安心稱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