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悉戲方塊:#21--〈 藝術潮流的觀景臺——布魯克林「下一波藝術節」〉


悉。戲。方。塊:第二十一回【戲聞收音機系列】






藝術潮流的觀景臺——布魯克林「下一波藝術節」




文字|迷
24 September 2011


    乘著涼爽的秋風,一年一度,由臺北藝術大學主辦的「關渡藝術節」再度邀集眾多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和團隊,為普羅大眾提供戲劇、舞蹈、音樂、電影和視覺藝術的多重選擇。本週要介紹的正是「關渡藝術節」的發想緣頭——「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
今年的宣傳海報    出處:http://www.bam.org/view.aspx?pid=1096


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外觀
    由「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主辦的「下一波藝術節」每年於秋季盛大開幕,今秋正式邁入第二十九屆。「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歷史從一八六一年開始,經歷一九七七年的水災、一九○三年的火災後,從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的Montague Street移至鄰近布魯克林市中心的現址。相較於曼哈頓島上的演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節目有別於僅一河之隔的百老匯劇院、林肯中心等表演那樣朝娛樂工業或正典靠攏。

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地理位置出處:

一如其座落的邊陲地址,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節目在演出性質上,多為偏向前衛、實驗性質濃厚的作品。創立迄今一百五十年,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舞臺儼然已成為每個世代致力於探索可能性及未來感的藝術家,大顯身手的藝術殿堂,而這個舞臺多年來為美國觀眾引介了無數齣另類、大膽的實驗之作,其中不乏如今已濟身「大師」之林的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威爾森(Robert Wilson)、凱吉(John Cage)和葛拉斯(Philip Glass)等人。除了為美國本土的前衛藝術家提供亮相的舞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對於歐陸及亞洲當代創作的推介也不餘遺力:布魯克(Peter Brook)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鮑許(Pina Bausch)的《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和《藍鬍子》(Bluebeard),林懷民和雲門舞集的《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和《狂草》等作,皆在這個舞臺上推出美國首演。若以「為美國打開一扇觀賞國際的當代藝術之窗」這樣的措辭形容其在美推廣當代藝術的貢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可謂當之無愧。

Merce Cunningham and John Cage on Stage at BAM, 
How to Pass, Kick, Fall, and Run, Merce Cunningham Dance Company, 
1970. Photo: James Klosty.
如同「下一波藝術節」的宣言所言——為大膽的藝術家、觀眾和觀念提供安居之所,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舞臺永遠為突破傳統、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之作設立保留席,而藝術節的名稱暗含「最新的潮流是什麼?」、「誰又是新潮流的引導者?」之意,恰恰呼應了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對現代藝術新潮流的引頸企盼。看看今年的「下一波藝術節」節目表就知道節目必定精彩可期:威爾森(Robert Wilson)《三便士歌劇》(The Threepenny Opera)、林懷民和雲門舞集《屋漏痕》、歐陸當紅導演Ivo van Hove執導柏格曼劇作《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都將於布魯克林進行美國首演。本屆「下一波藝術節」一系列節目從九月二十一日開演到十二月十八日落幕。



延伸閱讀:
2011年「下一波藝術節」節目介紹  http://www.bam.org/view.aspx?pid=1096
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與「下一波藝術節」的故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bbychen/post/12393087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