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悉戲方塊:古今經典雙璧在倫敦——《伊蕾克特娜》與《櫻桃園》(上)


文字|陳建成

時值2014年年末,老維克(The Old Vic)與楊維克(The Young Vic)劇院分別推出索福克里斯的《伊蕾克特娜》與契訶夫的《櫻桃園》兩齣鉅獻,希臘悲劇與現代戲劇經典相互輝映,也令人好奇經典如何煥發新貌。


 (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飾演伊蕾克特娜)

伊恩・里克森(Ian Rickson)與知名女星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合作的《伊蕾克特娜》採用的是麥克基尼(Frank McGuinnes1997年的譯本,這個譯本將希臘悲劇譯成當代英語,無論是人物對話或是歌隊台詞幾乎入耳即化,這個製作本身亦著眼在此悲劇與當代社會的關係。老維克劇場被改裝成環形劇場,舞台被四方觀眾圍繞,共謀窺視伊蕾克特納受囚於喪父的苦楚,以及奧瑞斯特(Orestes)復仇謀殺的全程。舞台僅有一扇巨門通往宮殿,另外有一枯樹、汲水機關,並以砂土鋪地,簡練設計脫胎自邁錫尼的實際風土,開頭與結尾的配樂亦採用當地音樂。


(伊蕾克特娜與王后)

伊蕾克特娜的詮釋從心理深度出發,從開頭即表現過度哀悼的狀態,之後與歌隊婦女與妹妹談話時略為平復,但是當與王后針鋒相對,乃至於聽到奧瑞斯特(假)死訊時,又大叫陡陷絕望,之後見到奧瑞斯特的骨灰罈時彷彿如見本人,對其呵護愛撫,乃至與奧瑞斯特相認時甚至如動物般嗅聞、相擁。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的演技由心理出發延伸至肢體,自極悲至於狂喜皆據說服力。在歌隊呈現上,導演讓三名婦女擔任,且皆讓歌隊台詞化為與伊蕾克特娜對話的形式。王后的表現莊重沈穩,並不以弒夫為忤,且據理為自己辯護。
奧瑞斯特的表現相對純真,甚至凶刀也是師傅提供,並由師傅命令他自兩把刀中擇一弒母,之後也是由師傅引導他進入宮殿進行復仇。在復仇行動中,奧瑞斯特不如伊蕾克特娜有其深沈悲哀,也不似師傅了解過去的血債歷史,更多的是接受阿波羅神諭以及師傅指令,成為復仇計劃的一顆棋子(從服裝上亦可看出僅有奧瑞斯特最接近時裝,一方面劃分出新世代,但也凸顯復仇債務的新舊繼承關係)。特別是在結尾,伊吉斯特斯(Aegisthus)質疑倘若復仇為正義的一部份,為何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復仇,並指出奧瑞斯特的復仇只是讓家族詛咒無法了結,而當奧瑞斯特在宮殿內殺害伊吉斯特斯時,歌隊婦女也僅僅表示阿楚斯的子女完成其當為之事,伊蕾克特娜則保持沈默,氣氛非但沒有因為復仇完成而解脫,反而懸宕著對正義是否真的獲得伸張的猶疑。


(伊蕾克特納與奧瑞斯特)

《伊蕾克特娜》全劇的主題在於伊蕾克特娜受到權威壓迫,乃至尋求抵抗的過程。但是在里克森的詮釋中,呈現的更是一個面對血債循環的無解困惑,一個無所謂正常與否或有意義與否的社會圖像。而當現代觀眾面對無解的恐怖主義或是以巴紛爭,看見新的世代必須不斷背負歷史的債務時,無論是無盡哀悼的伊蕾克特娜,或是被迫背負復仇義務的奧瑞斯特,似乎都能找到當代的迴響。

圖片來源:

http://www.theguardian.com/stage/gallery/2014/sep/30/electra-kristin-scott-thomas-sophocles-old-vic-in-pictur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