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活下去,也為了心中的藝術——
從想田和弘的《完全演劇手冊1、2》窺看平田的劇場人生
文字︱張家甄
平田透過自然、符合現實對話情境的語言,在舞臺上創造出真實感,勾勒當代生活的面貌。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位擅於描繪時代群像的劇作家,還擁有多重身分:大阪大學教授、青年團團長、三省堂出版社「日本教科書編輯委員會」成員、「日本舞臺藝術基金會」演劇人會議理事長、埼玉縣「富士見市民文化會館」藝術總監(2003-2008)、「日本劇作家協會」副會長、「日本演劇學會」理事、「日本地域藝術基金會」理事,以及「東京藝術文化評議會」評議員,甚至還擔任過行政院政務顧問、國際事務顧問。
工作範圍橫跨戲劇創作、教學、文化政策╱藝術行政,一舉囊括劇場工作的所有面向,平田堪稱是「劇場人」的最佳典範。透過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宏長達一年的貼身跟拍,那些演出現場之外,難得一見的幕後光景——籌措製作經費、排戲實況、舞臺技術協調、拆裝臺、劇團營運、演出企劃——才有了曝光機會。片長近六小時的《完全演劇手冊1、2》,將平田的戲劇世界、他堅信的戲劇與社會的關係、經營劇團的艱辛、推廣戲劇的努力,盡收其中。片中一舉將現有劇場從業人員的殘酷面攤開在觀眾面前:平田為了養活非商業劇團的「青年團」(團內演員多達60人,工作人員20人),維持劇團與自家演出空間「駒場劇場」的營運,除了尋求公部門及財團單位補助,還透過推廣戲劇教育、著書立說,倡導戲劇有大用的理念,甚至為了填補劇團營收的缺口,積極與國外劇院進行聯合創作計畫、接受海外委託創作。平田既能影響政府的文化政策、養團、擁有自己的演出場地,又能維持高品質的創作水準,無疑是戲劇創作、教學、行政三位一體的全才劇場人。面對處境同樣艱困的創作環境,臺灣戲劇工作者或可借鏡「平田經驗」,向政府證明戲劇遠非文創產業,而是一門高人力成本的手工業。
從想田和弘的《完全演劇手冊1、2》窺看平田的劇場人生
文字︱張家甄
(《完全演劇手冊1、2》) |
平田透過自然、符合現實對話情境的語言,在舞臺上創造出真實感,勾勒當代生活的面貌。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位擅於描繪時代群像的劇作家,還擁有多重身分:大阪大學教授、青年團團長、三省堂出版社「日本教科書編輯委員會」成員、「日本舞臺藝術基金會」演劇人會議理事長、埼玉縣「富士見市民文化會館」藝術總監(2003-2008)、「日本劇作家協會」副會長、「日本演劇學會」理事、「日本地域藝術基金會」理事,以及「東京藝術文化評議會」評議員,甚至還擔任過行政院政務顧問、國際事務顧問。
工作範圍橫跨戲劇創作、教學、文化政策╱藝術行政,一舉囊括劇場工作的所有面向,平田堪稱是「劇場人」的最佳典範。透過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宏長達一年的貼身跟拍,那些演出現場之外,難得一見的幕後光景——籌措製作經費、排戲實況、舞臺技術協調、拆裝臺、劇團營運、演出企劃——才有了曝光機會。片長近六小時的《完全演劇手冊1、2》,將平田的戲劇世界、他堅信的戲劇與社會的關係、經營劇團的艱辛、推廣戲劇的努力,盡收其中。片中一舉將現有劇場從業人員的殘酷面攤開在觀眾面前:平田為了養活非商業劇團的「青年團」(團內演員多達60人,工作人員20人),維持劇團與自家演出空間「駒場劇場」的營運,除了尋求公部門及財團單位補助,還透過推廣戲劇教育、著書立說,倡導戲劇有大用的理念,甚至為了填補劇團營收的缺口,積極與國外劇院進行聯合創作計畫、接受海外委託創作。平田既能影響政府的文化政策、養團、擁有自己的演出場地,又能維持高品質的創作水準,無疑是戲劇創作、教學、行政三位一體的全才劇場人。面對處境同樣艱困的創作環境,臺灣戲劇工作者或可借鏡「平田經驗」,向政府證明戲劇遠非文創產業,而是一門高人力成本的手工業。
(青年團根據地:駒場劇場外觀) |
「先有得吃,才有道德」
以劇場經營者的身分入行,工作內容從行銷、經費核銷、場館營運、節目策劃到劇界交流,這樣的歷練讓平田熟悉了劇場生態,磨練出一手包辦創作、劇團經營的能力。紀錄片拍攝了平田在編劇、排戲、主持工作坊之外,處理行政事務時,果斷、清晰的執行能力:核對帳目、點收勞務單據、在交寄申請文書前確認企劃書內容、經費控管(演員也分擔行政庶務,做完自行填寫工作時數表)。
繁忙的身影、不時響起的電話鈴聲,對比鏡頭帶到的停格畫面——高掛在辦公室牆上,一幅「先有得吃,才有道德」,語出布雷希特《三便士歌劇》的字畫——道盡劇場人生的現實面。鏡頭中也出現了劇團發不出薪水、籌不出保證金,下下策則是把劇場這塊地賣掉才能免於倒閉。平田在接受訪談時直言,戲劇工作者跟詩人不同,必須生活,必須養團員;劇場人要先活下去,才能談藝術。
面對政府逐年縮編的藝文補助預算,票房收入又不足以平衡收支,為了填補劇團營運的資金缺口,平田一方面開放自家劇場,釋出加盟權,只要入團都可以提出演出企劃,僱用演員在駒場劇場演出。實際的執行方式是,先招募有志投身劇場的人才入團,進行長達半年的訓練,再讓這些新人自由提案。一旦通過審核,青年團就會提供場地及演出的補助,透過這樣的方式培植新人新作。另一方面,他拓展國際交流,透過跨國製作、海外工作坊,帶領青年團進行國際巡演,將自作和自家劇團事業行銷到世界各地。在創作方面,他也勇於
開發嶄新的演出方式——讓機器人和真人演員同臺演戲,成功打造史無前例的「機器人劇場」,引發全球熱烈關注。
(日法聯合製作《砂與士兵》細修) |
人工打造的戲劇真實
想田和弘紀錄了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期間,9齣製作的創作過程。隨著導演的鏡頭,平田與演員的排戲過程、他所追求的戲劇真實感,一一展開。平田的工作方法是先寫好劇本初稿,帶到排練場上一邊聽演員讀劇,一邊修改臺詞。在排戲階段,大致的走位和進出場的時間點底定。特別的是,平田在排戲時,九成以上的時間並不是花在調整演員的身體或神情,反而是臺詞的聲音表情、停頓的秒數、語氣、臺詞丟接的時間點。說是看排,倒不如說是聽戲,還比較精確。
平田排練的分段方式,不是一般慣用的分景,而是根據兩人對話到加入第三人、角色的進出場,把劇本切成非常多的單位,一一細修。演員在過程中,一旦抓錯了時間點或是語速、語氣不對,平田馬上就會中斷排練,給予明確的指令:臺詞這邊「小小的」其實意思是大大的,所以語調要再高一點、停頓0.5秒再繼續說下面的臺詞、這邊快一點、慢一點、再簡潔一點、雖然臺詞是無所謂,可是你現在是生氣的狀態,接話的語氣要做出愈來愈在乎的感覺。直到演員一秒不差地做出他心中的節奏,才會往下一個單位走。印象中同樣一個單位(明明是還不到10分鐘的橋段),在這部紀錄片裡,至少重來5次以上。透過銀幕,舞臺演出中看似如真實生活般的「自然」原來是人工萃取出來的。
對於平田來說,編導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不真實、假的東西看起來很真實。因此舞臺上要避免任何不自然的說話方式、力強而致的腔調、肢體動作。他認為好的演員必須能夠自由組合各種平常無意識的小動作,運用想像力將某個部分的自我調整到可以與角色形成共有的脈絡。相對於寫實戲強調的「心理寫實」演技,他堅信精確的外在形體才是排戲時的工作重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平田在排戲時給演員的指令,全部集中在語速、語調高低、停頓的秒差等客觀式微調。在機器人劇場作品《工作的我》的演後座談,平田以機器人當作例證,機器人沒有所謂的內在情感,卻能透過說話的快慢、音調的高低、細微的小動作,讓觀眾感覺到機器人與人類無異。他認為這便是足以推翻「演員技必須由內在情感而發」最有力的反證。
對於平田來說,編導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不真實、假的東西看起來很真實。因此舞臺上要避免任何不自然的說話方式、力強而致的腔調、肢體動作。他認為好的演員必須能夠自由組合各種平常無意識的小動作,運用想像力將某個部分的自我調整到可以與角色形成共有的脈絡。相對於寫實戲強調的「心理寫實」演技,他堅信精確的外在形體才是排戲時的工作重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平田在排戲時給演員的指令,全部集中在語速、語調高低、停頓的秒差等客觀式微調。在機器人劇場作品《工作的我》的演後座談,平田以機器人當作例證,機器人沒有所謂的內在情感,卻能透過說話的快慢、音調的高低、細微的小動作,讓觀眾感覺到機器人與人類無異。他認為這便是足以推翻「演員技必須由內在情感而發」最有力的反證。
(《火宅?修羅?》排戲現場) |
戲劇有大用
平田在訪談中也提到,劇場藝術不像音樂、美術一樣有健全的體系,因此公部門及一般大眾對於戲劇的認識相當有限。影響所及,政府的文化單位在戲劇創作的補助制度和預算,無法有效改善劇場生態;願意買票看戲的觀眾人數相較於電影、演唱會、音樂會、展覽,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為了提升觀眾對於戲劇的認知,為了向文化部門證明戲劇的存在價值,平田致力推廣戲劇教育:跑遍國內中小學主持戲劇工作坊、針對中學教師及政府官員舉辦講座、與地方政府合作舉辦社區藝術節,落實「藝術下鄉」的願景、出版自己對於文化政策的觀察、設計適合中學生的課堂教案、設立「駒場演劇學校」,免費提供一整年的培訓課程,甚至不放過任何遊說機會,積極向政治人物倡導「戲劇有大用」的理念,是學習溝通、學習民主意識、凝聚文化共同體的強大工具。
致力推廣「藝術乃立國之本」的理念。針對戲劇在現實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平田如此界定:戲劇「趨近真實的無盡排練,在無盡的排練當中,世界的樣貌會愈顯清晰」。撇開戲劇的藝術價值不談,他認為在觀看劇中個體與他者互動的過程裡,分屬不同社群的觀眾儘管不一定同意劇中角色,卻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試圖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夠引發背景相異的觀眾共鳴,促成跨越階級、社群的溝通,從而形構嶄新的社群,這正是戲劇不容忽視的社會性價值,也是何以戲劇之於個人、之於社會、之於國家,皆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
(針對學校老師主持的教學工作坊,平田以洋蔥為喻, 向教師群解說人的多面性,也就是「戲劇角色╱面具」的概念) |
延伸閱讀(皆為日文,期盼中譯本終有發行之日)
《建造新的廣場——市民藝術概論綱要》(2013)
《演技與導演》(2004)
《戲劇的語言》(2004)
《只有「真實」歷久不衰》(2003)
《都市慶典》(1997)
圖片來源:
https://pageofmadness.wordpress.com/tag/kazuhiro-soda/
http://www.komaba-agora.com
http://www.laboratoryx.us/theatre/ORIZA_HIRATA.html
http://www.laboratoryx.us/theatre/STATEMENT.html
http://www.laboratoryx.us/theatre/HOME.html
http://www.laboratoryx.us/theatre/SYNOPSI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