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悉戲方塊:#46--〈夜半日頭明——世阿彌中晚期能樂論〉




悉。戲。方。塊:第四十六回【我的書格系列】 



 ------------------------------------------------------------------------------








夜半日頭明——世阿彌中晚期能樂論     〉


《井筒》
  

2012.4.25


《風姿花傳》為世阿彌三、四十歲陸續成篇的早期理論,其中雖然有世阿彌自己的體悟,但也有許多是傳承自其父觀阿彌的秘訣。到了五十歲接近六十歲的時候,世阿彌進入中期能樂論的構思,主要以《人形》、《至花道》與《花鏡》為代表。到了六十五歲之後則進入晚期能樂論,以《九位》與《拾玉得花》等為代表。以下將以上述五個作品為主,概述世阿彌的中晚期能樂論。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悉戲方塊:#45--〈花的千姿百態——世阿彌的《風姿花傳》〉


悉。戲。方。塊:第四十五回【我的書格系列】 



 ------------------------------------------------------------------------------








花的千姿百態——世阿彌的《風姿花傳》 〉
  



阿勇

前兩周分享笈田ヨシ《無形的演員》時,曾提到笈田在書中多次轉述日本能劇大家世阿彌的見解,接下來兩周悉戲方塊就來談談世阿彌的理論著作,首先便是《風姿花傳》。《風姿花傳》初寫成於十五世紀,初時以一種「秘密傳家之寶」之姿,僅流傳在世阿彌一脈相承的能劇藝者之間,一直到十七世紀初一本《八帖花傳書》中,將第一到第三篇收錄其中,二十世紀初,吉田東吾的《世阿彌十六部集》加入除了第六篇〈花修篇〉的其他篇章,再過了約二十年,待第六篇被介紹後,《風姿花傳》才終於為世人所知且廣泛地被研究。

世阿彌用《風姿花傳》歸納自身對「能」的藝術的見解[1],在實踐上提出方法,美學概念上則提出其界定的標準──以「花」為中心。「花」的概念既簡單又複雜,可概括地說是演員表演的魅力,但千萬不可認為那只表示演員在表演技術上──「能」常使用的舞蹈、歌唱、仿傚人物等技巧的爐火純青,更精確地說,若是演員有「場場成功的演出」,為世人所認可,我們可以說他掌握了「花」,而這絕不是單憑演員的純熟技藝可以決定的,而是演員要能以經驗和涵養得宜地掌握演出現場──考量天時、地利、人合以安排適當曲目,做出合宜的表演,也就是由整體條件的配合創造成功的演出。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演員得要對能劇的藝術有其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才行。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44--〈以字行舟——芭芭的《紙舟:劇場人類學入門》〉



悉。戲。方。塊:第四十四回【我的書格系列】 



 ------------------------------------------------------------------------------







以字行舟——芭芭的《紙舟:劇場人類學入門》 〉
 



Eugenio Barba
2012.4.11

之前曾經介紹過芭芭(Eugenio Barba)的《On Directing and Dramaturgy》,這次則是要介紹另一本書《紙舟:劇場人類學入門》(The Paper Canoe: An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Anthropology)。眾所皆知,芭芭在1979年創辦了國際劇場人類學學校,並於八零年代編寫了《劇場人類學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成為表演研究的經典之作。而《紙舟:劇場人類學入門》正好可以當作進入劇場人類學的敲門磚,一方面芭芭以精要的方式說明了劇場人類學研究的起源,也解釋了最重要的幾個概念;另一方面,在這本書當中也收錄了芭芭自己對於劇場的筆記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