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悉戲方塊:#2--︰〈當九一一、恐怖分子成為戲中場景——展演時事的嘗試〉(下)



悉。戲。方。塊:第二回



【戲聞收音機系列】













真是十分不好意思,才第二回專欄就不小心遲到了!!!
因為今天執行編輯跑去看團員許孟霖劇本《欲雨還休》的讀劇發表了!
在今天的專欄開始之前,先恭喜孟霖的讀劇發表成功!現場十分熱絡,
最後為聽眾們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或許還有第二集喔,
屆時還請今天前來參加的聽眾們一定要再次到場!

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收聽這一回合的悉戲方塊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九一一、恐怖分子成為戲中場景
              ——展演時事的嘗試〉(下)

文字|迷
14 May 2011










戲劇的「逆寫」write back反擊







Talking to Terrorists  by Robin Soans
directed by Carmel O'Reilly, Out of Joint/Royal Court production  


    當新聞媒體與政府宣傳聯手讓美國社會變得更幼稚無知,而不願正視九一一及其餘波所引發的政治、倫理等議題,英國與歐陸的劇作家的表現相較於美國,則就當前的議題,提出了更多元、細緻的批判,他們嘗試以創作抵抗主流的報導和僵化的政治言辭,以戲劇對這個現實世界展開質問和辯證。以下礙於篇幅,僅介紹二齣英國劇作。

    堪稱是英國最多產、劇場和電影通吃的海爾(David Hare)在《Stuff Happens》劇中,描述了美國如何透過一連串的外交手段促成出兵伊拉克的計畫,同時批評美國霸權的傲慢、九一一及其餘波的荒謬。海爾劇中的人物都是世界領袖和國際政壇顯要,觀眾可以看到演員怎麼在舞臺上詮釋布希總統、萊絲女士、國防部長倫斯斐、副總統錢尼、國務卿鮑威爾、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外長德維爾潘等多達四十幾名人物。海爾以紀實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的手法——利用文獻、訪談內容和公開的紀錄文件——重建大人物私下的會議場景,企圖翻轉公認的事實,提出對幕後實情的猜測。此劇在2004 9 1日於倫敦「奧利佛國家劇院」(the Oliver National Theatre)舉行世界首演,話題性十足,成為當季的一大盛事。隔年六月於洛杉磯推出美國首演,隨後分別於2006年與2007年在紐約與西雅圖盛大演出,足見其熱潮愈演愈烈。值得一提的是,洛杉磯的製作請到了曾為雲門舞集設計舞臺的大師李名覺(Ming Cho Lee)擔綱設計,劇中也延攬到因演活HBO充滿魔幻、懸疑感的自製影集《死木》(Deadwood)男主角的性格演員凱瑞汀(Keith Carradine)出任布希一角,卡斯陣容堅強。
David Hare
    






Stuff Happens by David Hare, The Oliver National Theatre 世界首演2004




































  英國的知名演員/劇作家索恩斯(Robin Soans2005421日推出《跟恐怖分子說話》(Talking to Terrorists)。他利用目前英國劇場當紅的「逐字引用」(verbatim)技巧,根據訪談與文獻等資料,在劇本一開始援引前國務卿的發言「擊敗恐怖分子的唯一方法就是跟他們說話……如果你想要他們改變心意,你就必須跟他們說話。他們會不太情願因為他們不信任你,但是,你必須跟他們說話」作為本劇的創作初衷。索恩斯透過一位心理學家艾德華(Edward)貫串全劇的結構,在多位不具名的恐怖分子發言過後,以專家的觀點解釋他們為何會成為恐怖分子。這些受訪的恐怖分子包括了不同的時代和地域,如北愛爾蘭、伊拉克、以巴衝突、烏茲別克、非洲獅子山國和烏干達等,劇中並沒有標出特定事件或姓名,避免讓觀眾聯想到這些衝突來自於迥異特定的政治及文化背景。索恩斯將這些投身恐怖主義的原因歸結到青少年的問題,忽略了在政治暴力背後的動機。














Talking to Terrorists  by Robin Soans
Robin Soans


劇場,以記憶抵抗遺忘的場所

    回顧西洋戲劇史,只要看看希臘戲劇如何回應當時的政治及社會問題,就可以稍微瞭解戲劇與政治的臍帶關係自古就形同手足。即使劇作家並沒有直接與時事正面對決,他們往往採取借古喻今的形式來處理這些敏感的問題。我們回想麥卡錫主義,自然會想到米勒(Arthur Miller)《熔爐》(The Crucible),法國大革命之於魏斯(Peter Weiss)《馬哈/薩德》(Marat/Sade)。
    前面介紹的劇作皆以不同的方式嘗試展演當前時事的不同面向,然而由於缺乏歷史距離,這些作品能否在多年後仍舊保有其價值,仍有待時間的驗證,但是書寫作為一種將思索及反省付諸戲劇語言及形式層面的實驗/實踐,這種致力於形塑當代歷史及記憶的努力,值得予以肯定。關於抵拒遺忘的努力,米蘭昆德拉說得再好不過了:「人們對權力的抵抗,正是記憶對遺忘的抵抗」,而戲劇的書寫無非就是把歷史記憶封存在作品裡,劇場之所以能成為抵拒遺忘的場所,原因在此。




------ 





--本回結束,敬請期待下一回合的悉戲方塊!

















延伸閱讀

薩依德(Edward Said),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臺北:立緒文化,2004年。

Carlsin, Marvin. The Haunted Stage: The Theatre as Memory Machine.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1.
Forsyth, Alison, and Chris Megson, eds. Get Real: Documentary Theatre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Hammond, Will, and Dan Steward, eds. Verbatim Verbatim: Contemporary Documentary Theatre. London: Oberon Books, 2008.
Hare, David. Stuff Happen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04.
LaBute, Neil. The Mercy Seat. New York: Faber and Faber, 2003.
Nelson, Anne. The Guys. New York: Dramatist’s Play Service, 2003.
Rokem, Freddie. Performing History: 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t in Contemporary Theatre.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00.
Said, Edward W. From Oslo to Iraq and the Road Map.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5.
Soans, Robin. Talking to Terrorists. Oberon Books, 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