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解離》實驗劇場版演出(2023/5/12~5/14)

 


【製作團隊】 
劇 作 家|陳建成 
戲劇構作|張家甄 
導 演|湯京哲 
演 員|林唐聿、林文尹、程時雍、陳宗翰 
舞台設計|吳照祥 
燈光設計|尹信雄 
服裝設計|陳玟良 
音效與音樂設計|周莉婷 
音場設計|埔頂音響 陳宇謙 
平面設計|陳奕志 
舞台技術指導|劉柏言 
燈光技術指導|王芳寧 
舞台監督|羅令珆 
製 作 人|方姿懿 
執行製作|黃萱軒 
宣傳行銷|陳樂菱 
社群經營|黃勤芳 
攝影暨錄影|蔡尹浩 
宣傳片導演|陳明潔 
訪談影片導演|葉家辰 
導演助理暨音效執行|廖士豪 
導演助理暨道具管理|陳顥仁 
梳化暨服裝管理|顏玎如 
舞監助理|蔡傳仁 
舞台技術人員|邱亞傑、吳昱穎、周冠志、林宸詳、許派銳、葉岫穎、藍舸方 
燈光技術人員|周俁辰、曹芯慈、劉怡彤 
音響技術人員|林家瑜、邵柯翰、趙之耀 
特別感謝|李庭華 
主辦單位|創劇團 
贊助單位|國家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 
合作單位|島內散步、鐵森林 合作夥伴|秀威資訊、貳月咖啡、ARTBAR 藝術家的酒吧











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解離》濕地版讀劇演出(2022/1/14~16)



「但是事物的存續該怎麼計算呢?難道已經毀壞的,不能再重建嗎?」

被指稱失去情感能力的女子,對同居的男子感到陌生,而久無聯繫的弟弟突然現身,讓她開始回溯似乎不可靠的記憶。城市的鋼骨依舊,但氣息卻不如以往:拆毀的寺廟、上鏈的刀具⋯⋯。一切令人抽離的不真實感,究竟是自我朝向世界的裂解;亦或者,恐懼早已滲入生活的縫隙,在轉瞬之間調度人們的自由? 

【演出團隊】 
劇 作 家|陳建成 
導  演|湯京哲 
演  員|林唐聿、林文尹、程時雍、陳宗翰 
舞台設計|吳照祥 
燈光設計|尹信雄 
服裝設計|陳玟良 
音效/音樂設計|周莉婷 
平面設計|陳奕志 
音響技術|陳宇謙 
舞台監督|羅令怡 
製 作 人|方姿懿 
執行製作|黃萱軒 
行銷宣傳|陳樂菱 
攝影暨錄影|蔡尹浩 
【演出資訊】 
1/14(五)19:00 1/15(六)14:30 1/15(六)19:00 1/16(日)14:30 
演出地點:濕地 Venue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2020/2/20~23)演出相關資訊



演出日期:
2020年2/20-22 19:30。2/22-23 14:30
演出地點:
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導演|湯京哲
編劇|陳建成 
戲劇顧問|詹慧君(哈利) 
製作人|黃勤芳 
舞臺監督|黃詠芝 
舞臺設計|吳照祥 
燈光設計|尹信雄 
服裝設計|陳玟良 
音樂設計|周莉婷 
平面設計|蔡建男 
音響技術|陳宇謙 
舞臺技術統籌|劉柏言 
演員|呂栩智 林文尹 施宣卉 辜泳妍 楊瑩瑩 劉皇麟 
導演助理|林德佳 
排演助理|李亮諭 黃品勛 
舞臺技術人員|王元宏 張修銘 葉岫穎 
燈光技術人員|林秉昕 楊嘉璿 蘇揚清 
演員梳化|劉農 
演出錄影|蔡尹浩 
劇照攝影|呂學緯 
排練照攝影|陳曉威 
外包小工|方姿懿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感謝名單|Mock Mayson Old Major Coffee 南強工商 戲臺放送 方姿懿 王瑋儒 朱峰誼 余易勳 吳欣芮 李弈蓉 高銘謙 陳珮文 黃萱軒 楊季軒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日常嚴選】對談企劃#5:余易勳v.s.周東彥的日常之歌

「他眼中的日常之歌......會是什麼模樣的呢?」

為了讓作品不僅是閉門造車,於是!創劇團的團員在過年前後各自開始了這個殘酷的特別企劃!
由團員們化身為採訪特派員,主動邀請自己欣賞的創作者從各方專業角度來為大家犀利鑑賞《日常之歌》,勇敢提問並將他們最直接殘酷的意見公諸於世!到底會有那些創作者一一登場,團員們又會和各自仰慕的創作者擦出怎麼樣意外的火花呢?請跟著我們看下去吧!

今天為大家送上的是團長易勳的邀訪,
為大家邀請到的對談嘉賓則是--周東彥!

(周東彥提供,攝影/翁子恆)


訪問本身也是紀錄片導演的東彥可說是非常的方便,因為他本人就會侃侃而談和cue自己所以易勳和小編幾乎都不怎麼需要提問啊哈哈哈哈哈(這樣好嗎)

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東彥對日常之歌的想法吧!

----------------------------------------

東彥:
覺得你們會想要邀請大家來看劇本很有趣。因為看劇本其實也是需要些功夫的,讓人要想到大一的劇本導讀課(遠目)。我自己已經很久沒看劇本了。一開始看這劇本的時候,因為我個人的慣性,就會把自己分裂成好幾個角色。我會想像這個作者是怎樣坐在電腦前去寫這個劇本,想像每個人物的形象。比如說媽媽的形象對我來說就是位有點像梅芳的客家女性,時芬就有點像是非主流日影中的女性,是個日劇來著。男生的話倒是比較難想像。

讀到後來,就覺得沒有人要說任何事情,一直知道有事,但沒有人願意講出來。也不是悶,悶似乎是大家都沒有目標,但他們是大家都不講,都無力,都失語。語言都很日常,摸不著邊也觸不到核心,所以看到大概三分之二就會想說啊你們都不說是欲按怎。也許是我個人比較戲劇系「學院派」,這樣沒有衝突、高潮的戲,要怎說呢……我就像是坐在日本女星和梅芳和看不太清面貌的男士面前,看著那些他們自己運行的畫面,導演腦也會開始出來想那我們要怎麼辦,想像不同的速度這樣。另一方面,會聯想到貝克特或是荒謬主義的劇本,好比卡在一個空間中的《終局》還是卡在沙中的Happy Days

啊,文字的速度我也覺得很有趣,如果突然大家講話變得比較多比較快我就會開始想像作者現在打字很快的樣子,想說他終於寫到自己願意說比較多的地方……思緒大概就是一直這樣跳來跳去的狀態。

易勳:所以你會試著去體會作者的感受?

東彥:
我始終覺得劇本創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雖然是獨立創作,卻要被一群人去再創作和演出才算完成,那要如何把想要的東西縫進整個劇本的邏輯和脈絡之中?是一個特別需要「工於心計」的職業。會特別去想像他也許是因為他真的存在,可能跟我差不多年紀,然後看見他在整個劇本中的思考和觀照,就會讓我去想像這個人的樣貌。一開始讀覺得他是女生,也許是因為描寫時芬大於其他角色所以會把他投射到時芬。

對了,作者其他的作品是寫些什麼呢?

易勳:
之前的《新天使》是SARS為背景,也是一個跟末日災難有關的戲。狂想劇場下半年要做的《解》則是關於日本之前無差別殺人的社會事件。基本上都還是跟社會議題有關。

你看劇本的時候,有覺得所謂滿不滿足?

東彥:
剛提到我自己「學院派」是容易在閱讀劇本的時候不斷的連結到各種戲劇的流派,但我自己的創作也不是「重鹹」的。

可以感覺他是刻意要用清淡的方式來說很重的東西,那演出的困難和成功都會在於此,因為如果被用很重的方式來演出就會有點可怕,濃淡的拿捏很重要。

我在想,這個形式可以提供很多空間,但也有危險會太發散。這個劇本的重點應該還是人性,就算提到核能的問題也可說只是媒介而已。這個劇本在呈現一般人生命的幾個片段,有種契軻夫文字的質感,在閱讀上的某種愉快就來自於他沒有試圖要為我quote出什麼文字和句子,也可以說他很認真地避免用文字講大道理。只是會想說,「沉默」有必要這麼多嗎(笑),但導演詮釋時也未必要全部follow就是了。



----------------------------------------



#周東彥推薦的延伸閱讀#

貝克特 劇本《終局》




貝克特 劇本Happy days


(沒有找到英文劇本所以提供Youtube的影片版本:P)

----------------------------------------


看完東彥的大獨白(笑),
是否讓你對於《日常之歌》有不同的想法呢?
一個劇本要到實際被演出才算真正獲得生命,
請和東彥一起進劇場來檢驗它的完成吧!

4/9-4/19,牯嶺街小劇場,創劇團《日常之歌》與你相見!

兩廳院持續熱賣中→http://ppt.cc/J7-h
(已經有三場完售了啊啊啊要買要快!!!)

同場加映!
由狠主流多媒體feat.兩廳院企劃製作的頻道
《NTCH togo
↓探索知識好康連結在此↓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4jpYIcKfQ46Z-1Fz0K8uRCZamJ7hjLnL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日常嚴選】對談企劃#4:湯京哲v.s.廖芸婕&林龍吟的日常之歌

「他眼中的日常之歌......會是什麼模樣的呢?」

為了讓作品不僅是閉門造車,於是!創劇團的團員在過年前後各自開始了這個殘酷的特別企劃!
由團員們化身為採訪特派員,主動邀請自己欣賞的創作者從各方專業角度來為大家犀利鑑賞《日常之歌》,勇敢提問並將他們最直接殘酷的意見公諸於世!到底會有那些創作者一一登場,團員們又會和各自仰慕的創作者擦出怎麼樣意外的火花呢?請跟著我們看下去吧!

----------------------------------------

這一回的【日常嚴選】對談企劃邀請到國際自由記者廖芸婕[1]及影像工作者林龍吟[2]導演湯京哲於《日常之歌》前製期間,意外知悉芸婕和龍吟正致力的「白俄羅斯車諾比核災30年倖存者紀實」報導計畫[3],其關注的命題與《日常之歌》思考不謀而合,兩人更自去(2014)夏天起兩度去到白俄羅斯──車諾比核災汙染最嚴重的地方──記錄災區現狀及居民的生活樣貌,擁有相當珍貴的親身採訪經驗,於是藉「日常對談企劃」希望促成這個交流發生。
此次對談,與其稱作「交流」,更像是芸婕和龍吟兩人用他們第一線的、敏感且細膩的觀察,誠懇而謹慎地為劇團的成員們上了寶貴的一堂課。於是本篇將直接刊登由泳妍撰寫的採訪專文,快跟著我們往下一讀吧!





撰文/辜泳妍


「……捷克那邊發展出一個很奇怪的文化,每個家庭都有一間鄉間小屋,我去的時候想說為什麼,那裡人口不多,地又很大,鄉下一堆空房子只有週末才有人去住?我跟很多捷克人聊,他們給我的解釋是,過去那麼沒有希望的時代,你與其在那邊等著升遷,你早知道你十年後是什麼樣子了,(於是)他們把所有心力都花在禮拜六、禮拜天可以去鄉下照顧一間房子。連日常上班他們想的都是下班要去買一根水管,然後討論一下要裝什麼東西。那變成幾乎是唯一的寄託,到現在都還是。」

《日常之歌》選擇災後兩年──一段不算短但顯然還不夠長的時間──作為切點,談論倖存者如何面對,抑或無法面對「回歸正軌」的日常生活。關於這樣的生活處境和心理狀態,現階段在布拉格求學的龍吟和我們分享了他在捷克的觀察。芸婕補充,類似的文化在白俄羅斯也存在著在那裡,前蘇聯政府遺留下一大片地,好一陣子政府擱置不理,民眾便紛紛在上面搭建起自己的小木屋「搭查」,是每個家庭周末的去處。

「聽當地的人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還好他們有那樣的一塊地,可以不用管生活中的事情。」

「很曖昧的是,那其實是政府政策,有點像我們的『公地放領』這樣,你只要登記就會有一塊地可以種東西,對很多人來說,他所有生活就投入在那邊,那平常他就願意當個認份的人,已經變成一個常態了。」

在那裡,「搭查」的存在似乎不是為了讓人們在閒暇時好遠離城市、逃離塵囂,更像是某種生活上的「著力點」,於是他們奮力地在前庭後院種滿茂盛而蓬勃的花,而這樣的狀態不禁令人聯想到「寄情」,或者「移轉」其精神力的可能。

然而,當旁觀者如身處臺灣的我們都對此產生懷疑時,芸婕自己也提出反思:

「……但是當他已經沒有意識到他在『逃避』的時候,我們有什麼立場去說他在逃避?像臺灣,像我們的上一代也是,他們可能要我們不要談政治不要怎樣,我們可能說他們愚昧,說他們封閉自己……有時候會覺得,因為他們走過那樣的世代,說實在很多經過戰爭,或經過最困厄的狀況的人,他們不會想要去談那段過去,他們真的是完全下意識的,甚至他們這群人分散在各地,他們也不會想要碰在一起,像二二八受難者,他們自己不會想要互相認識……那當他們已經決定過另外一種新的生活,或者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努力地這麼做的時候,旁人再怎麼去戳他,還滿困難的,而且有時候會覺得:我有什麼立場這麼做?」

龍吟也回想起在白俄訪問一個經過戰爭的老人時的情景:

「那是一個盲點,有時候你以為你是在幫忙……他是一個當地的老農民,牆上掛滿戴勳章的照片,我跟他試著聊戰爭期間的話題,我以為那個是在拉近距離,結果他的反應是『你可以走了』……類似這樣子的,你以為你是在幫他,你是在幫他釐清東西,但事實上你的角色比你想得還要再渺小很多

話題至此,想起《日常之歌》劇本中隱誨處理的「關於災難」的種種話題,那種避而不談、隱而不碰的心理機制確確實實存在,並且內化程度之深沉,似乎「受災」與「非受災者」之間,雖僅一線之隔,一旦跨過卻是全然一個平行宇宙。
   
    「我比較意識到的是現階段的人的能力的問題。當你一個議題,暫時還停留在一個階段,還有這麼多聲音的時候,是不是回到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本身事實上還超越了現在的人可以解決的程度?這是我覺得滿重要的一個思考。你現在是用甚麼角度來切入,去『解決』問題?因為不管從甚麼角度切入,你都可以找到反面,那目前看來,至少暫時是無解的,那在這種情況下就變成說,你再回過頭來硬要主張某種角度去切入都顯得莽撞,不論以哪個角度來看……」
   
    很有趣地,當我們問起《日常之歌》這個劇本給他們什麼樣的聯想時,龍吟和芸婕紛紛舉出一些討論戰爭的作品,或許是如前述那種「受災」與「非受災」者之間「一線之隔,萬里之遙」的無形屏障,僅有戰爭相較個人生命之巨大與難解能夠與核災「媲美」?龍吟提到了《三不管地帶》[4]這部電影,戰爭前線敵對的兩國士兵不巧被困在同一個戰壕裡,士兵們如何應對、軍隊如何處理、遠方的政府如何解決、國際政治氣氛如何造成影響……所有的問題匯聚在一個小小的戰壕裡,形成「誰都說得通,但誰也說不對」的荒謬局面,最後留下一個比死更絕望的困境。回頭看待《日常之歌》企圖透過三個角色所代表的不同立場去呈現的,也許正是龍吟所說的這種無力和無解,他說,其實這樣無力、無解的荒謬性,可能反而才是「真實」的,而這也是他期待在《日常之歌》這類的作品中看到的。




龍吟說,從白俄羅斯帶回來的照片讓為他沖洗照片的人感到懷疑,說:「奇怪,你拍的人其實看起來滿快樂的?」他只是笑笑地回答道:「當然啊,人家還是要生活啊……」,生活絕不會只有一種解答。芸婕和龍吟兩人在白俄災區所碰到的當地人,同一個村莊裡不過二、三十人,就有好多種不同的聲音,不乏有覺得現下的生活好過三十年前的,而「你看那些搬離開的人都死了,我們還活得好好的」這樣的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嘴裡吐出,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詮釋。這是生活。

最後,以芸婕在對談結束,沉澱後發給我們的信件中的一段文字作結。能與另一個專業領域的觀點有這麼一段誠實且深刻的對話,創劇團於創作的路上各方面,都心存感激。文章結束了,但回歸創作、回歸生活後,還有好大的世界等著我們去把握。共勉。
    

昨天對談的內容,除了核災,難免讓我想起一些戰爭性質的作品。似乎是帶點宿命式的。倖存、存在本身即是一種比災難當下更折磨的宿命;但換個角度,折磨或苦痛,畢竟也是從我們這個端點望去、以我們生命經驗作為參照點所私自設下的評價。因而特別迷人的,也是部分倖存者如何有/無意識地經營其「日常」--也許是劇本最吸引我個人的部分。

這些人並不永遠情緒滿盈或充滿淚水,(我個人在車諾比倖存者時,常假想這類人是「心死」了、抑或是創傷後的「自我囚禁」,特別在言論不自由的國家。but you never know.)而他們身邊的角色,究竟是關懷或擅入者?且,又由誰定義。(有時我懷疑用自己的角度定義他們是種自私)但也許迷人的就是這部分,生命的矛盾與掙扎永遠都因變動而有各種無解的迴音。

而最後發現,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




[1]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蘋果日報記者。2011年毅然放下工作背起背包去流浪,將所見所感記錄匯成2013年出版的《獨行在邊境》一書。隔年,以自由記者身份與夥伴兼攝影師林龍吟完成衣索匹亞x美濃《我們掙扎,築起家園》專題報導。目前致力於白俄羅斯車諾比核災30年倖存者紀實計畫。

[2]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畢業,目前於捷克FAMU(Film and TV School of 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 In Purague)修習電影導演碩士學位。擅長影像記錄,2013年與廖芸婕共同完成《我們掙扎,築起家園》專題報導,目前致力於白俄羅斯車諾比核災30年倖存者紀實計畫。

[3] 「白俄羅斯車諾比核災30年倖存者紀實計畫」預計於今年426日──車諾比核災29周年──以多媒體網站《車諾比核災──白俄羅斯紀實報導》方式與讀者見面。此網站期以透過聲音、照片、影片、文字等素材,帶領讀者深入白俄羅斯,體驗當地人的故事。

[4]No Man’s Land2001年出品,描寫1993年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的戰爭,丹尼斯塔諾維奇執導, 2002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


#廖芸婕推薦的延伸閱讀#


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戰爭畫師》





萬仁《超級大國民》






廖芸婕個人網站:

林龍吟作品:

《我們掙扎,築起家園》報導:


----------------------------------------


看完芸婕與龍吟的專訪對談,
是否讓你對於《日常之歌》的命題有不同的想法呢?
一個劇本要到實際被演出才算真正獲得生命,
請和她們一起進劇場來找尋更多對話的可能吧!

4/9-4/19,牯嶺街小劇場,創劇團《日常之歌》與你相見!
兩廳院持續熱賣中→http://ppt.cc/J7-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