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日常之歌:我們必須聽見的聲音--導演湯京哲專訪

開春開工!放假期間,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日常之歌》,小編團隊並沒有閒著,接下來就是一波波的揭露了喔!(握拳)

今天要先為大家送上導演湯湯──湯京哲的專訪,讓我們一起透過他的創作歷程以及《日常之歌》的想法,想像更多正式演出的可能性




談談你的導演之路?

從小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學了很多才藝但都不專精,在進北藝大戲劇系之後才發現戲劇可以把我對於各領域的認識做結合,覺得自己有這樣的優勢和學養背景。
深刻的影響是高中代表學校參加外交小尖兵的英文話劇比賽,記得那時候大家一起趴在操場上paint一塊很大的佈景,犧牲了各自的午休課餘時間,即使最後沒有得名次,整個過程卻仍然覺得很有成就感。
一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人和人一起工作是劇場最美的一件事情。

我的導演啟蒙是大二時陸愛玲老師的導演課。
這堂課算是開啟了我對於劇場的世界觀,不只開了眼界,也讓我找到自己在這方向的可能性和自信。大學時期,大多著力於寫實主義的訓練,分析劇本,呈現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矛盾與情結。這樣的基本功是重要的。

在大四、五的時候很流行安藤忠雄和伊東豐雄,這讓我發現視覺和劇場建築似乎可以跳脫傳統的思考。大五延畢的那一年,我旁聽了很多音樂系、美術系的課,這一年大量看展和接觸各式的藝術種類後,也從那時開始思考更多劇場的可能性。所以研究所,在課堂上試著尋求更多的嘗試,最終把自己的畢製《911》推向一個……「911」般(笑)的大挑戰。

所以你的導演畢製《911》是個怎樣的作品呢?

在大學的時候,基本上花了很多時間在實務訓練上。後來總覺得自己的不足,一種飢渴感,很想要讀書,所以自己就把導演所當理論組來唸,修了很多讀書課,包括諾貝爾文學獎、捷克文學、羅蘭巴特專題……等等。

在研究所特別的是,課堂上的同學大多來自不同背景的研究生,他們在大學所累積的扎實是我完全比不上的。這樣的學習環境,整個視野的提升產生巨大的衝擊,使自己封閉的思緒與這個世界與社會開始產生連結,也更覺得劇場創作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的藝術,得跟時代、當代的人產生對話,透過劇場這個形式來思考,對話,所以最後我也才會選擇了《911》這個劇本。

這個劇本是我在楊莉莉老師的課堂上讀到的,導演方法也從較注重表演轉移到文本優先。它的文字不是一般我們習慣的線性敘事邏輯,95%來自報章雜誌的拼貼,出現了很多聲音,從擦窗工人、總統賓拉登、劫機分子、辦公人員、塔台、交錯對話,階級相當廣泛,其實是非常難詮釋和調度的劇本。劇作家的存在感非常強,但立場曖昧,沒有支持任何一方的意識形態,所以也被描述為一個「不溶解」的文本。

我在《911》試著尋找直接立即當下的觀演關係。在觀演關係中,沒有要建構出認同的幻覺,而是從演員此時此刻說話與動作開始當下建立對話,回到一種劇場的原型。演員是帶領想像的導遊,角色可以任意的切換,像是中國傳統的說書人,可以透個人的表演和臨場感即時互動,帶著觀眾聽眾進入不同的想像。
另一方面,我喜歡劇場表演的立即性、當下性,對我來說,舞蹈就是很當下在呼吸律動,讓演員大量工作身體,希望他們可以在舞台上自己成為一個源源不絕的發光體、能量體,輻射出自己的能量,透過文字和身體,找到劇場的當下性。
現在想想,實驗算是完成了一半,如果有機會再做一次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我很好奇你提到「文本優先」的思考?

剛好,我就是在修楊莉莉老師的課時認識家甄和建成的。在課堂上,楊莉莉老師帶我們讀了很多當代歐陸的劇本。也帶我們認識到,文本可以是如此的強烈,儼然自成一主體。甚至有導演認為好的文本本身已然發生,不需要演員做過多詮釋,只要語言從演員口中說出,就非常精彩。在台灣的我們好難想像那樣的狀況,也試著去想像。
我和家甄和建成一起上了老師多堂的課,關於文字和文本如何更有效直接地傳達給觀眾,建成在國外有遇到導演在實驗,我也在往這方向前進,很高興在《日常之歌》還能繼續做這樣的尋找和嘗試。

既然提到家甄,所以來說說當初進創劇團的過程?

認識家甄,知道創劇團之後,覺得真是太好了。
我自己不是那種編導一身的導演,知道創劇團是一個以華語創作為宗旨的團體後,就一直很想幫忙推銷他們。雖然自己也在忙自己的課業,也還沒想到要加入,但常常鼓勵他們去製作去申請補助等等的。
直到我畢製作完,忘記是家甄還是建成找我的了。因為建成寫了《日常之歌》且看了《911》,覺得我是跟他可以工作的,所以雖然我還沒加入劇團,但他們討論後就有先把劇本給我看,接著就在談有沒有可能入團。我們那時就想說好啊試試看,而且我也想繼續留在劇場創作,就答應了。

讓我們回到《日常之歌》,最想傳達給觀眾的?

我覺得這個劇本,將「如果福島的核災發生在台灣」作為一個隱喻,企圖討論人面對災難後的生活該如何做出「存在的選擇」。建成提供了一個很細緻的觀察跟想像,並將這個脈絡藏得非常隱晦深刻,也是詮釋劇本困難所在。現在社會的節奏太快了,沒有人有時間停下來觀察和同理,但人和人遇到衝突的時候,就是因為不同的選擇、不溝通、不交流產生誤解。非常希望能使大家放慢腳步,去看去感受人無法言說的那些東西

尤其在所有的災難事件之後,生還者、倖存者、罹難者家屬等等,他們的生活已經回不去過去了。他們心中要背負的恐懼和傷痛,面對未來和過去,夢魘就像印記一般,無法擺脫。
劇中,核災的輻射線無色無味,來自他人與自己所產生的歧視和恐懼,更是其他災難事件的數倍放大。台灣人云亦云、媒體渲染的現象又特別嚴重,那個歧視和想像的恐懼,可能才是壓垮這一母女的最後那根稻草。

我曾經把劇本給周遭的朋友看他們無法理解編劇為什麼這樣創作,覺得沒有戲劇性,沒有張力,語言日常而無意義。
我很困惑與焦慮,難道大家都沒辦法讀到那個語言下,當事人心中幽微的創傷、傷疤正在滲血、撕裂嗎?兩個傷痕累累的人沒有精力再去療癒傾聽彼此了,於是兩個人不再也無法溝通,才有那麼多的沉默和停頓在劇本中。劇中人各有處境也各作選擇,但當彼此不願溝通或放棄,溝通無效,加上劇中三人以外的社會體制,他們就好像在各自的孤島上、自生自滅。

希望可以讓觀眾看見那些不溝通、不同理、不對話的作為,是如何使當事者失去歸屬感,內心自我否定毀滅掏空,進而試著去設想「想像的恐懼」殺傷力的巨大,學會思考、傾聽、與尊重。

接下來這段時光的行前喊話?

我覺得建成在這次的劇本實驗性很大,他是刻意地將戲劇性壓得非常低,透過語言將人際關係的細節、潛台詞和主題都深深藏起,大量使用停頓沉默,都是他的實驗。這對導演調度來說,也帶給我很大的實驗和挑戰。
目前自己已經釐清方向和接下來的排練進度,是會跟設計演員們再繼續討論與創想。這是非常實驗的劇本,實驗的演出,就請大家留一點點紅包錢來看戲吧!




看完湯湯對自己和劇本的大剖析之後,是否對於《日常之歌》有了更多了解與想像呢?

對照參考台北文學獎劇本線上全文請看這http://ppt.cc/UAqz
兩廳院售票系統ibon就能買雙人同行還有85折請看這http://ppt.cc/J7-h


我們下次見:)